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7页 |
1、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2、河流碎屑锆石研究方法的现状 | 第10-11页 |
3、北祁连造山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3页 |
4、研究方法和流程 | 第13-14页 |
5、完成工作量及成果 | 第14-15页 |
6、获得的主要认识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25页 |
1.1 黑河流域 | 第17-20页 |
1.1.1 黑河流域概况 | 第17-18页 |
1.1.2 黑河流域的第四系 | 第18-20页 |
1.2 北祁连造山带 | 第20-25页 |
1.2.1 祁连造山带概况 | 第20-22页 |
1.2.2 北祁连造山带构造特征 | 第22-25页 |
第二章 样品采集及分析 | 第25-33页 |
2.1 样品采集 | 第25-29页 |
2.2 样品特征及其意义 | 第29-32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锆石U-Pb LA-ICP-MS定年 | 第33-40页 |
3.1 U-Pb测年原理 | 第33-34页 |
3.2 锆石结构特征 | 第34-35页 |
3.3 U-Pb定年实验结果 | 第35-40页 |
第四章 物源分析 | 第40-48页 |
4.1 沉积物性质对物源的限定 | 第40页 |
4.2 不同区域样品年龄组合对比 | 第40-42页 |
4.3 前人研究对黑河沉积物物源的印证 | 第42-45页 |
4.3.1 北祁连山岩体年龄对比 | 第42-44页 |
4.3.2 河流碎屑锆石年龄对比 | 第44-45页 |
4.4 北山造山带对物源的影响 | 第45-48页 |
4.4.1 北山造山带概况 | 第45-47页 |
4.4.2 北山与北祁连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对比 | 第47页 |
4.4.3 结论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北祁连造山带构造-热事件讨论 | 第48-61页 |
5.1 北祁连造山带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 第48-55页 |
5.1.1 基底形成期(2700~1700 Ma)事件 | 第49-50页 |
5.1.2 大陆裂谷到大洋裂谷形成期(1700~650 Ma)事件 | 第50-51页 |
5.1.3 大洋发展和俯冲碰撞期(650~358 Ma)事件 | 第51-54页 |
5.1.4 陆内发展期(< 358 Ma)事件 | 第54-55页 |
5.2 Hf同位素证据对北祁连早期地壳演化事件的约束 | 第55-56页 |
5.3 北祁连构造-热事件与大格局构造事件的关系 | 第56-61页 |
5.3.1 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 | 第56-57页 |
5.3.2 古生代中国大地构造格局 | 第57-61页 |
主要结论和认识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附表1 黑河流域钻孔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 | 第71-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