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教育者的素质及其养成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14-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1.2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 第14-18页 |
1.2.1 社会教育概念 | 第15页 |
1.2.2 教育者 | 第15-16页 |
1.2.3 社会教育主体 | 第16-17页 |
1.2.4 教师素质 | 第17页 |
1.2.5 成人教师素质 | 第17页 |
1.2.6 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1 文献法 | 第18-19页 |
1.4.2 历史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社会教育者的概念和分类 | 第20-25页 |
2.1 社会教育者界定 | 第20-22页 |
2.2 社会教育者分类 | 第22-25页 |
2.2.1 以社会教育机构为标准进行的分类 | 第23页 |
2.2.2 以社会教育者业务水平为标准进行的分类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社会教育者的素质 | 第25-40页 |
3.1 社会教育者素质划分的依据 | 第25-26页 |
3.1.1 以社会教育者的职业性为依据 | 第25页 |
3.1.2 以社会教育者的事业性为依据 | 第25-26页 |
3.2 社会教育者素质结构 | 第26-37页 |
3.2.1 个性素质 | 第26-29页 |
3.2.2 道德素质 | 第29-32页 |
3.2.3 知识素质 | 第32-34页 |
3.2.4 技能素质 | 第34-36页 |
3.2.5 理念素质 | 第36-37页 |
3.3 社会教育者素质的总体特征 | 第37-40页 |
3.3.1 职业性 | 第37-38页 |
3.3.2 情感性 | 第38页 |
3.3.3 全面性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影响社会教育者素质养成的因素 | 第40-45页 |
4.1 主观因素 | 第40-42页 |
4.1.1 人格因素 | 第40-41页 |
4.1.2 行为因素 | 第41-42页 |
4.2 客观因素 | 第42-45页 |
4.2.1 理论因素 | 第42-43页 |
4.2.2 制度因素 | 第43-44页 |
4.2.3 组织因素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社会教育者素质养成的原则 | 第45-50页 |
5.1 以职业要求为导向 | 第45-47页 |
5.1.1 目的性原则 | 第45页 |
5.1.2 应时性原则 | 第45-46页 |
5.1.3 实践性原则 | 第46页 |
5.1.4 自主发展性原则 | 第46-47页 |
5.2 以情感塑造为核心 | 第47页 |
5.3 以全面发展为目的? | 第47-50页 |
5.3.1 积累性原则 | 第47-48页 |
5.3.2 系统性原则 | 第48-50页 |
第六章 社会教育者素质养成的途径和方式 | 第50-55页 |
6.1 职前教育 | 第50-52页 |
6.1.1 社会教育者自我意识的确立 | 第51页 |
6.1.2 社会教育者的行为实践 | 第51-52页 |
6.1.3 社会教育者的自我反思 | 第52页 |
6.2 在职进修 | 第52-53页 |
6.3 辅导互助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6-67页 |
承诺书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