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世界文学论文--作品评论和研究论文

19世纪西方来华游历者视域中的中国形象--以游历文本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绪论第14-58页
    一、问题意识与研究缘起第14-16页
    二、概念界定第16-27页
        (一)游历第16-21页
        (二)游历文本第21-24页
        (三)中国国家形象第24-27页
    三、学术史回顾第27-51页
        (一)西方近代中国形象研究第27-38页
        (二)西方游历文本研究第38-51页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51-52页
        (一)研究目的第51页
        (二)研究意义第51-52页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52-55页
        (一)研究方法第52-53页
        (二)游历文本的统计与选择第53-55页
        (三)创新之处第55页
    六、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第55-58页
第一章 19世纪前西方视野中美好化的中国形象第58-82页
    第一节 中世纪前西方对中国的想象之美第58-59页
    第二节 中世纪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第59-64页
        一、中世纪时期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形象第59-61页
        二、中世纪时期旅行者视域中的中国形象第61-62页
        三、中世纪西方文学家笔下的中国形象第62-64页
    第三节 地理大发现时代西方的中国形象第64-70页
        一、使节商人视野中的中国形象第65-66页
        二、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形象第66-69页
        三、文学家笔下的中国形象第69-70页
    第四节 启蒙运动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第70-80页
        一、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形象第70-74页
        二、哲学家视域中的中国形象第74-78页
        三、文学家笔下中的中国形象第78-80页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二章 世纪之交西方中国形象逆转的历史文化语境第82-124页
    第一节 封建农业文明的衰落与中国理想形象的破灭第82-94页
        一、清王朝的腐朽衰败与中国形象的潜在危机第82-87页
        二、游历文本对中国的批判与中国的形象危机第87-94页
    第二节 中国礼仪之争与中国形象的衰落第94-100页
        一、中国礼仪之争的中西背景第94-96页
        二、中国传统礼仪之争的开启第96-97页
        三、中国传统礼仪之争的升级第97-99页
        四、中国礼仪之争对西方中国形象的影响第99-100页
    第三节 典型游历事件与近代中国形象的逆转第100-118页
        一、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与中国形象的基本逆转第100-111页
        二、阿美士德访华与西方中国形象的彻底逆转第111-118页
    第四节 西方近代文化精神期许对中国形象生成的影响第118-122页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第三章 游历规则视角下来华游历者中国印象的形成第124-185页
    第一节 泛欧游历规则的形成及其影响第124-132页
        一、泛欧游历规则的确立第125-130页
        二、泛欧游历规则形成的影响第130-132页
    第二节 来华游历规则的确立与基本特征第132-137页
        一、来华游历规则的确立第133-135页
        二、来华游历规则的基本特征第135-137页
    第三节 游历规则视角下游历者中国印象的形成路径第137-177页
        一、华南游历线:以广州和上海为中心第137-153页
        二、西南游历线:以长江和成都为中心第153-157页
        三、华北游历线:以北京和长城为中心第157-162页
        四、三大游历线共有印象的形成第162-177页
    第四节 游历指南视角下中国印象的形成第177-182页
    本章小结第182-185页
第四章 游历者视域下“劣等他者”中国形象的形成及主题第185-233页
    第一节 病态可笑的身体形象第186-196页
        一、滑稽可笑的中国人第187-191页
        二、感官麻木的中国人第191-193页
        三、精神野蛮的中国人第193-196页
    第二节 颓败丑陋的社会形象第196-201页
        一、城乡诗意全面消失第197-199页
        二、社会群体整体颓败第199-201页
    第三节 腐朽专制的政教形象第201-207页
        一、专制腐朽的奴化政治第202-204页
        二、禁锢创造的政治化教育第204-207页
    第四节 异端罪恶的精神形象第207-222页
        一、“偶像崇拜”式的异端宗教第207-216页
        二、堕落败坏的中国道德第216-222页
    第五节 古老衰败的文艺形象第222-231页
        一、古老沦落的传统文化第222-227页
        二、古老衰败的实用艺术第227-231页
    本章小结第231-233页
第五章 游历者视域下中国形象的变化分异及原因第233-270页
    第一节 游历者性别与中国形象的凝视第234-238页
    第二节 游历者国籍与中国形象的分异第238-240页
    第三节 游历交通与中国形象的生成第240-245页
    第四节 时代变换与中国形象的变化第245-251页
    第五节 地域感知与中国形象的分化第251-258页
    第六节 游历目的与中国形象的表征第258-268页
        一、来华传教士的中国形象构建第260-262页
        二、科考游历者的中国形象生产第262-265页
        三、商务游历者的中国形象表达第265-267页
        四、朝圣游历者的中国形象记叙第267-268页
    本章小结第268-270页
余论第270-276页
    一、权力与话语:来华游历者中国形象构建背后的真理第271-273页
    二、真实与扭曲:来华游历者中国形象构建背后的论争第273-274页
    三、开放与引领:来华游历者中国形象言说背后的历史启示第274-276页
参考文献第276-301页
附录1 19世纪西方来华游历文本纪年表第301-306页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主持课题和获得奖项第306-307页
后记第307-311页

论文共3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神华黄骅港绿色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重大事件对外汇市场收益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三阶段变结构GARCH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