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及简要评述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及简要评述 | 第14-17页 |
1.3 思路和框架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1.4 方法和创新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多增长极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20-25页 |
2.1 増长极形成的动力系统 | 第20-22页 |
2.1.1 创新动力 | 第20页 |
2.1.2 产业集聚动力 | 第20-21页 |
2.1.3 产业结构转换和优化动力 | 第21页 |
2.1.4 市场动力 | 第21-22页 |
2.1.5 制度推动力 | 第22页 |
2.2 増长极旳作用机制 | 第22-23页 |
2.2.1 极化效应 | 第22-23页 |
2.2.2 扩散效应 | 第23页 |
2.2.3 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关系 | 第23页 |
2.3 多增长极发展战略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陕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 第25-31页 |
3.1 陕西自然地理条件差异 | 第25页 |
3.2 关中、陕北、陕南的人口状况差异 | 第25-26页 |
3.3 关中、陕北、陕南的经济总量差异 | 第26页 |
3.4 关中、陕北、陕南的人均产值差异 | 第26-27页 |
3.5 关中、陕北、陕南的经济增速差异 | 第27-28页 |
3.6 各市人均GDP静态不平衡差 | 第28-31页 |
第四章 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 | 第31-43页 |
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1-33页 |
4.1.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31页 |
4.1.2 指标体系选取确立 | 第31-33页 |
4.2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第33-35页 |
4.3 数据预处理 | 第35页 |
4.3.1 一致化处理 | 第35页 |
4.3.2 无量纲化处理 | 第35页 |
4.4 协调发展水平测算 | 第35-43页 |
4.4.1 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测算 | 第35-41页 |
4.4.2 综合协调发展水平测算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多增长极协调区域经济 | 第43-55页 |
5.1 陕西省多极化现状 | 第43-49页 |
5.2 多增长极与区域经济关系 | 第49-50页 |
5.3 多增长极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 第50页 |
5.4 多增长极战略指导确立陕西经济发展格局 | 第50-55页 |
5.4.1 陕北的榆林、延安双增长极发展格局 | 第50-52页 |
5.4.2 关中的西安增长极以及周边次增长极群发展格局 | 第52-53页 |
5.4.3 陕南的安康增长极发展格局 | 第53页 |
5.4.4 陕西的多增长极发展格局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建议 | 第55-57页 |
6.1 结论 | 第55页 |
6.2 建议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