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内幕信息的概述 | 第14-19页 |
2.1 内幕信息的涵义 | 第14-15页 |
2.1.1 内幕信息的概念 | 第14页 |
2.1.2 内幕信息与内幕交易 | 第14-15页 |
2.2 内幕信息认定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2.2.1 信息平等理论 | 第15页 |
2.2.2 信义义务理论 | 第15-16页 |
2.2.3 私权理论 | 第16页 |
2.3 内幕信息认定的意义 | 第16-19页 |
2.3.1 规制内幕交易行为 | 第16-17页 |
2.3.2 平衡证券市场中交易各方及监管机构的利益 | 第17页 |
2.3.3 填补信息披露制度的漏洞 | 第17-19页 |
3 内幕信息的认定标准 | 第19-24页 |
3.1 学术界对内幕信息认定标准的争议 | 第19-20页 |
3.1.1 二要件说 | 第19页 |
3.1.2 三要件说 | 第19-20页 |
3.1.3 四要件说 | 第20页 |
3.2 “四要件说”视野下内幕信息的认定标准 | 第20-24页 |
3.2.1 相关性标准 | 第20-21页 |
3.2.2 非公开性标准 | 第21-22页 |
3.2.3 重大性标准 | 第22页 |
3.2.4 确定性标准 | 第22-24页 |
4 我国内幕信息认定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4-29页 |
4.1 我国内幕信息认定的立法现状 | 第24-25页 |
4.1.1 《证券法》的有关规定 | 第24页 |
4.1.2 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有关规定 | 第24-25页 |
4.1.3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有关规定 | 第25页 |
4.2 我国内幕信息认定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4.2.1 内幕信息定义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4.2.2 内幕信息认定标准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5 域外内幕信息认定的立法及借鉴 | 第29-33页 |
5.1 域外内幕信息认定的立法 | 第29-31页 |
5.1.1 英美法系内幕信息认定的立法 | 第29-30页 |
5.1.2 大陆法系内幕信息认定的立法 | 第30-31页 |
5.2 域外内幕信息认定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1-33页 |
5.2.1 规定实质公开标准中的合理消化期 | 第31页 |
5.2.2 设置判定重大性标准的方法 | 第31-33页 |
6 完善我国内幕信息认定的建议 | 第33-37页 |
6.1 完善内幕信息定义方面的建议 | 第33-34页 |
6.1.1 扩大内幕信息定义涉及主体的范围 | 第33页 |
6.1.2 明晰内幕信息定义的表述 | 第33-34页 |
6.1.3 增加内幕信息定义的考量因素 | 第34页 |
6.2 完善内幕信息认定标准方面的建议 | 第34-37页 |
6.2.1 限缩相关性标准的范围 | 第34页 |
6.2.2 融合形式公开标准和实质公开标准 | 第34-35页 |
6.2.3 明确重大性标准 | 第35页 |
6.2.4 引入确定性标准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后记 | 第40-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