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2.1 基金治理研究的国际比较 | 第15-16页 |
1.2.2 私募股权基金绩效与风险研究 | 第16-19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3-42页 |
2.1 战略管理基本理论 | 第23-29页 |
2.1.1 战略管理的概述 | 第23-24页 |
2.1.2 企业战略分析 | 第24-25页 |
2.1.3 战略规划常用的技术方法和工具 | 第25-27页 |
2.1.4 战略管理研究成果 | 第27-29页 |
2.2 绩效管理理论 | 第29-34页 |
2.2.1 绩效管理几种模式 | 第29-32页 |
2.2.2 绩效管理工具 | 第32-34页 |
2.2.3 绩效管理研究成果 | 第34页 |
2.3 风险管理理论 | 第34-40页 |
2.3.1 风险管理的定义 | 第35页 |
2.3.2 风险管理的作用 | 第35-36页 |
2.3.3 风险管理的方法 | 第36-39页 |
2.3.4 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 | 第39-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的行业环境分析 | 第42-53页 |
3.1 PEST外部环境分析 | 第42-47页 |
3.1.1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 第42-44页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第44-45页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第45-46页 |
3.1.4 金融环境分析 | 第46-47页 |
3.2 波特五力法对行业分析 | 第47-50页 |
3.2.1 现存竞争对手 | 第47-48页 |
3.2.2 新进入者的威胁 | 第48-49页 |
3.2.3 私募股权基金替代品的威胁 | 第49页 |
3.2.4 资金供应方—投资者的竞争 | 第49页 |
3.2.5 资金需求方—项目公司的竞争 | 第49-50页 |
3.3 投资行业分布情况 | 第50-51页 |
3.4 投资地域分布情况 | 第51-52页 |
3.5 退出渠道 | 第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各阶段风险的博弈分析 | 第53-73页 |
4.1 利用博弈模型分析各阶段风险的可行性 | 第53-55页 |
4.2 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55-57页 |
4.3 筹资阶段风险的博弈分析 | 第57-61页 |
4.4 投资阶段风险的博弈分析 | 第61-66页 |
4.4.1 项目调查阶段博弈 | 第62-63页 |
4.4.2 风险资金进入时机的博弈 | 第63-64页 |
4.4.3 投后监管博弈 | 第64-66页 |
4.5 退出阶段风险的博弈分析 | 第66-71页 |
4.5.1 IPO的博弈 | 第67-69页 |
4.5.2 TR的博弈 | 第69-71页 |
4.6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各阶段风险因素归纳 | 第71-7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H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的风险分析 | 第73-87页 |
5.1 H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 第73-77页 |
5.1.1 H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的运作模式 | 第73-76页 |
5.1.2 H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发展现状 | 第76-77页 |
5.2 公司战略目标及战略规划 | 第77-81页 |
5.2.1 战略定位 | 第77-78页 |
5.2.2 总体战略目标 | 第78页 |
5.2.3 五大战略重点 | 第78-81页 |
5.3 财务风险 | 第81-82页 |
5.3.1 效率增长风险 | 第82页 |
5.3.2 成本控制风险 | 第82页 |
5.4 客户满意度风险 | 第82-83页 |
5.4.1 投资经理满意度风险 | 第82-83页 |
5.4.2 项目公司自身风险 | 第83页 |
5.5 内部流程风险 | 第83-84页 |
5.6 发展层面风险 | 第84-86页 |
5.6.1 运营风险 | 第84-85页 |
5.6.2 团队建设风险 | 第85-86页 |
5.6.3 外部风险 | 第8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风险约束下H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 | 第87-115页 |
6.1 平衡计分卡概述 | 第87-90页 |
6.1.1 平衡计分卡基本原理 | 第87-88页 |
6.1.2 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原则 | 第88页 |
6.1.3 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的优点 | 第88-90页 |
6.2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应用平衡计分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90-91页 |
6.2.1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应用平衡计分卡的必要性分析 | 第90-91页 |
6.2.2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应用平衡计分卡可行性分析 | 第91页 |
6.3 H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考核体系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91-96页 |
6.3.1 H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考核体系现状 | 第91-96页 |
6.3.2 H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考核体系的不足 | 第96页 |
6.4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H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绩效管理体系 | 第96-109页 |
6.4.1 SWOT分析 | 第96-97页 |
6.4.2 建立战略地图 | 第97-98页 |
6.4.3 基于风险约束的绩效指标制定 | 第98-100页 |
6.4.4 绩效指标权重的分配 | 第100-102页 |
6.4.5 公司层面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 第102-109页 |
6.5 在私募股权投资目标企业评价中的应用 | 第109-113页 |
6.5.1 面向多属性群决策环境的AHP-TOPSIS | 第109-112页 |
6.5.2 实证分析 | 第112-11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7.1 结论 | 第115-116页 |
7.2 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