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方言的音变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13页 |
四、体例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建水县及其方言介绍 | 第14-25页 |
第一节 概况介绍 | 第14-17页 |
一、建水县概况 | 第14-16页 |
二、建水县方言概况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建水方言的语音系统 | 第17-25页 |
一、声韵调 | 第17-21页 |
二、南北差异 | 第21-22页 |
三、城乡差异 | 第22页 |
四、民族差异 | 第22-25页 |
第二章 连读变调 | 第25-35页 |
第一节 连读变调的类型 | 第25-31页 |
一、双音节的连读变调 | 第25-29页 |
二、三音节的连读变调 | 第29页 |
三、四音节的连读变调 | 第29-31页 |
第二节 重叠词的连读变调 | 第31-33页 |
一、重叠词的分布范围 | 第31-32页 |
二、重叠词的变调规律 | 第32-33页 |
第三节 连读变调的动因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儿化 | 第35-46页 |
第一节 儿化的语音特征 | 第35-37页 |
一、央化程度高 | 第36页 |
二、儿化韵和声母的拼合有规律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儿化词的分布范围 | 第37-42页 |
一、分布描写 | 第37-40页 |
二、南北分布差异 | 第40-42页 |
第三节 儿化的功能探讨 | 第42-46页 |
一、构词 | 第43页 |
二、表义 | 第43-44页 |
三、押韵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合音 | 第46-57页 |
第一节 合音词 | 第46-51页 |
一、建水方言合音词的构成类型 | 第46-48页 |
二、建水方言合音词的音变类型 | 第48-49页 |
三、建水方言合音词的固定程度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合音变调 | 第51-57页 |
一、话题的变调标记 | 第52-53页 |
二、动词“时”“体”的变调标记 | 第53-55页 |
三、程度义的变调标记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历时音变 | 第57-68页 |
第一节 建水方言声母与中古音比较 | 第57-60页 |
一、建水方言声母与中古声母的对应关系 | 第57-59页 |
二、从古今演变看建水方言声母的特点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建水方言韵母和中古音的比较 | 第60-66页 |
一、建水方言韵母与中古韵母的对应关系 | 第60-65页 |
二、从古今演变看建水方言声母的特点 | 第65-66页 |
第三节 建水方言声调和中古音的比较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