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南红90区块扶余油层油藏压裂地质模型建立及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7页 |
0.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9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0.2.1 地质建模发展历程 | 第9-10页 |
0.2.2 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0.2.3 压裂地质建模特点 | 第13-14页 |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第14-15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0.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0.4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0页 |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7页 |
1.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7-18页 |
1.3 沉积特征 | 第18-19页 |
1.4 储层特征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压裂模型地层格架建立 | 第20-27页 |
2.1 地层划分依据 | 第20页 |
2.2 井震结合地层格架建立 | 第20-24页 |
2.2.1 地震层位标定 | 第20-23页 |
2.2.2 井震结合连井对比 | 第23-24页 |
2.3 构造解释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储层精细地质描述 | 第27-52页 |
3.1 测井多井数字处理 | 第27-43页 |
3.1.1 曲线标准化 | 第27-34页 |
3.1.2 关键井选取及储层五性关系分析 | 第34-40页 |
3.1.3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 | 第40-43页 |
3.2 地震属性分析与沉积特征研究 | 第43-52页 |
3.2.1 地震属性分析 | 第43-47页 |
3.2.2 沉积特征研究 | 第47-52页 |
第四章 压裂地质模型建立 | 第52-62页 |
4.1 随机建模方法及原理 | 第52-54页 |
4.1.1 随机建模的概念和意义 | 第52页 |
4.1.2 随机模拟的阶段性和目的性 | 第52-53页 |
4.1.3 随机模拟方法的基本分类 | 第53-54页 |
4.1.4 随机模拟的实用性 | 第54页 |
4.2 三维构造建模 | 第54-57页 |
4.2.1 建模范围 | 第54-55页 |
4.2.2 网格设置 | 第55页 |
4.2.3 层面建模 | 第55-57页 |
4.3 三维岩相建模 | 第57页 |
4.4 三维储层参数建模 | 第57-62页 |
4.4.1 油藏属性参数建模 | 第58-59页 |
4.4.2 三维参数建模 | 第59-60页 |
4.4.3 储层参数模型分析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压裂地质模型的应用 | 第62-70页 |
5.1 井轨迹优化及砂体钻遇率分析 | 第62-65页 |
5.1.1 平面位置的优选 | 第63页 |
5.1.2 纵向轨迹的优化及钻遇率分析 | 第63-64页 |
5.1.3 纵向轨迹的优化及钻遇率分析 | 第64-65页 |
5.2 识别砂体及隔夹层的分布指导压裂优化 | 第65-70页 |
5.2.1 砂体走向及形态对压裂的影响 | 第65-67页 |
5.2.2 岩隔挡层对压裂的影响 | 第67-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