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3页 |
第一章 工区概况 | 第13-17页 |
1.1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3-16页 |
1.1.1 区域沉积特征 | 第13页 |
1.1.2 构造位置 | 第13-14页 |
1.1.3 储层地质特征 | 第14-15页 |
1.1.4 储层沉积特征 | 第15-16页 |
1.2 工区勘探概况 | 第16-17页 |
1.2.1 地震勘探 | 第16页 |
1.2.2 探评井储层钻遇情况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地震反演方法综述 | 第17-28页 |
2.1 正演与反演的关系和概念 | 第17-18页 |
2.2 地震反演的内涵和基本原理 | 第18-21页 |
2.2.1 波阻抗的基本理论 | 第18页 |
2.2.2 地震反演的原理和定义 | 第18页 |
2.2.3 地震反演的基本原理 | 第18-21页 |
2.3 地震反演的主要方法和类型 | 第21-22页 |
2.3.1 叠前地震反演 | 第21-22页 |
2.3.2 叠后地震反演 | 第22页 |
2.4 几种地震反演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2-28页 |
2.4.1 道积分反演技术 | 第22-23页 |
2.4.2 递推反演 | 第23-26页 |
2.4.3 基于模型的反演方法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地震反演的关键步骤 | 第28-36页 |
3.1 测井资料的标准化处理 | 第28-29页 |
3.1.1 直方图法 | 第28-29页 |
3.1.2 趋势面法 | 第29页 |
3.2 曲线重构方法的研究 | 第29-30页 |
3.3 地震子波的提取 | 第30-32页 |
3.3.1 地震子波提取方法 | 第30-31页 |
3.3.2 提取地震子波所需要注意的细节 | 第31-32页 |
3.4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 | 第32-33页 |
3.4.1 合成地震记录的原理 | 第32-33页 |
3.4.2 合成地震记录的检验方法 | 第33页 |
3.5 地震反演初始约束模型 | 第33-35页 |
3.5.1 建立地震反演三维约束模型的方法 | 第33-35页 |
3.5.2 建立三维约束模型的技术关键 | 第35页 |
3.6 地震反演成果分析与储层描述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高台子油层薄砂体储层地震反演定量预测 | 第36-52页 |
4.1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4.2 高台子油层薄砂体储层稀疏脉冲反演定量预测 | 第37-44页 |
4.2.1 测井曲线及地震资料预处理 | 第37-39页 |
4.2.2 井震标定及低频模型建立 | 第39-41页 |
4.2.3 叠前、叠后稀疏脉冲反演成果分析 | 第41-44页 |
4.3 高台子油层薄砂体储层地质统计学反演定量预测 | 第44-48页 |
4.3.1 地质统计学原理简介 | 第44-46页 |
4.3.2 储层随机性质分析 | 第46-47页 |
4.3.3 叠前、叠后地质统计学地震反演成果分析 | 第47-48页 |
4.4 储层砂体预测成果分析 | 第48-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