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0-11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 | 第11-12页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页 |
1.3.2 相关理论 | 第11-12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陕西省贫困女大学生资助关系三方关系现状 | 第13-24页 |
2.1 贫困大学生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3-15页 |
2.2 何为社会资助 | 第15-16页 |
2.3 陕西民间公益组织社会资助现状 | 第16-24页 |
2.3.1 资助方 | 第18-19页 |
2.3.2 贫困女大学生 | 第19-21页 |
2.3.3 陕西民间公益组织 | 第21-24页 |
第三章 陕西受助女大学生社会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24-33页 |
3.1 受助女大学生与民间公益组织之间的问题 | 第24-27页 |
3.1.1 社会资助的分散性与多元性 | 第24-25页 |
3.1.2 身份、地位混淆 | 第25-26页 |
3.1.3 情感交流问题 | 第26-27页 |
3.1.4 宣传与保密问题 | 第27页 |
3.2 民间公益组织与资助人之间的问题 | 第27-29页 |
3.2.1 社会资本匮乏,资助款难以持续性问题 | 第28-29页 |
3.2.2 社会慈善组织不规范 | 第29页 |
3.3 资助人与受助女大学生之间的问题 | 第29-33页 |
3.3.1 资助金“得”与“舍” | 第30-31页 |
3.3.2 情感投入问题,联系的频率以及方式等 | 第31-33页 |
第四章 陕西资助三方主体各方持续健康发展的实践途径 | 第33-41页 |
4.1 树立与推进现代慈善理念 | 第33-35页 |
4.1.1 继承并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 | 第33-34页 |
4.1.2 借鉴国外慈善伦理,创新我国慈善伦理 | 第34页 |
4.1.3 充分利用和传播现代公民意识 | 第34-35页 |
4.2 建立和完善外部保障机制 | 第35-36页 |
4.2.1 完善相关立法,加强对NGO组织的管理的合法性 | 第35页 |
4.2.2 动员企业和民间组织为慈善事业做出努力 | 第35-36页 |
4.2.3 运用激励与约束机制规范慈善组织运行 | 第36页 |
4.3 培养民间公益组织主体的内在伦理观和社会实践能力 | 第36-39页 |
4.3.1 提高公益组织战略管理能力 | 第37页 |
4.3.2 实现筹资多元化 | 第37-38页 |
4.3.3 走专业化道路 | 第38-39页 |
4.3.4 完善行业自律机制,提高公信力 | 第39页 |
4.4 加强并重视受助大学生的心理干预 | 第39-41页 |
4.4.1 大力培育贫困生的自我价值感,提高其成就动机水平 | 第39-40页 |
4.4.2 着重改善贫困生的认知模式,培养其积极的情绪 | 第40页 |
4.4.3 完善人格,增进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 第40-41页 |
总结与反思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