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研究 | 第11-16页 |
1.1 大学生失恋的研究 | 第11-12页 |
1.1.1 失恋的概念界定 | 第11页 |
1.1.2 大学生失恋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1 应对方式的界定 | 第12页 |
1.2.2 应对方式的分类 | 第12-13页 |
1.2.3 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的研究 | 第13页 |
1.3 质性研究概述 | 第13-16页 |
1.3.1 质性研究的界定 | 第13-14页 |
1.3.2 质性研究的信效度分析 | 第14页 |
1.3.3 质性研究的伦理问题 | 第14-16页 |
2 问题提出 | 第16-18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2.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2.3 研究意义及创新 | 第17-18页 |
3 问卷调查 | 第18-29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3.2.1 研究工具 | 第18页 |
3.2.2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3.2.3 数据处理 | 第18页 |
3.3 结果 | 第18-25页 |
3.3.1 女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的一般情况 | 第18-19页 |
3.3.2 女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的特点 | 第19-25页 |
3.4 讨论 | 第25-29页 |
3.4.1 女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专业类型存在结构性差异 | 第25-26页 |
3.4.2 女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随年级变化,大三年级应对最积极 | 第26页 |
3.4.3 女大学生失恋方式影响其失恋应对方式的选择 | 第26-27页 |
3.4.4 女大学生消极失恋应对方式存在关键期 | 第27页 |
3.4.5 女大学生选择失恋应对方式总体比较积极 | 第27-29页 |
4 质性研究 | 第29-55页 |
4.1 研究过程 | 第29-30页 |
4.1.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4.1.2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4.1.3 访谈资料收集 | 第29-30页 |
4.1.4 访谈资料分析 | 第30页 |
4.2 研究信效度分析 | 第30-31页 |
4.2.1 信度检验 | 第30页 |
4.2.2 效度检验 | 第30-31页 |
4.3 结果 | 第31-50页 |
4.3.1 个案一:女大学生小月 | 第31-40页 |
4.3.2 个案二:女大学生小樱 | 第40-50页 |
4.4 讨论 | 第50-55页 |
4.4.1 失恋方式影响女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的选择 | 第50-52页 |
4.4.2 失恋带来的痛苦体验会随时间衰减,存在应对关键期 | 第52-53页 |
4.4.3 失恋是一种成长 | 第53-55页 |
5 综合讨论 | 第55-58页 |
5.1 总体讨论 | 第55-56页 |
5.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6 结论 | 第58-59页 |
7 建议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68页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