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一、普列汉诺夫社会历史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 第15-20页 |
(一) 普列汉诺夫社会历史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5-16页 |
1. 普列汉诺夫社会历史观产生的经济背景 | 第15-16页 |
2. 普列汉诺夫社会历史观产生的政治背景 | 第16页 |
3. 普列汉诺夫社会历史观产生的文化背景 | 第16页 |
(二) 普列汉诺夫社会历史观产生的思想渊源 | 第16-20页 |
1.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历史观 | 第17页 |
2. 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 | 第17-18页 |
3. 黑格尔对普列汉诺夫社会历史观的影响 | 第18-19页 |
4.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对普列汉诺夫社会历史观的影响 | 第19-20页 |
二、普列汉诺夫社会历史观的主要内容 | 第20-43页 |
(一)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 第20-27页 |
1. 主观与客观、意志自由和历史必然性的关系是理论前提 | 第20-23页 |
2. 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是关键环节 | 第23-25页 |
3. 历史人物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关系问题 | 第25-27页 |
(二) 地理环境学说 | 第27-34页 |
1.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 第27-29页 |
2. 生产力在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29-31页 |
3.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素 | 第31-33页 |
4. 人类社会发展有其独立于地理环境的独特规律性 | 第33-34页 |
(三) 社会结构理论 | 第34-38页 |
1. 五项因素公式的来源及其基本思想 | 第34-36页 |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第36-37页 |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第37-38页 |
(四) 社会意识的两种基本形态 | 第38-43页 |
1. 社会心理的概念和特征 | 第38-40页 |
2. 思想体系的概念和根源 | 第40-41页 |
3. 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关系 | 第41-43页 |
三、对普列汉诺夫社会历史观的评价及其当代价值 | 第43-49页 |
(一) 普列汉诺夫社会历史观的历史地位 | 第43-45页 |
1. 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 第43页 |
2. 对列宁历史观的形成以及俄国的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 第43-44页 |
3. 对中国的早期革命者和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第44-45页 |
(二) 普列汉诺夫社会历史观的局限性 | 第45-46页 |
1. 普列汉诺夫社会历史观中的机械论倾向 | 第45页 |
2. 普列汉诺夫社会历史观关于阶级理论的错误 | 第45-46页 |
3. 普列汉诺夫社会历史观关于国家学说的机会主义观点 | 第46页 |
(三) 普列汉诺夫社会历史观的当代价值 | 第46-49页 |
1.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人才的作用 | 第46页 |
2. 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第46-47页 |
3. 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步建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