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野艾蒿的化学组成及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野艾蒿概述第12页
   ·植物多糖研究情况第12-14页
     ·植物多糖的研究概况第12-13页
     ·野艾蒿多糖研究情况第13-14页
   ·植物黄酮研究情况第14-17页
     ·黄酮提取方法介绍第14-16页
     ·黄酮类物质的生物活性第16-17页
   ·蒿属植物矿物质元素研究情况第17-18页
     ·蒿属植物矿物质元素研究进展第17-18页
     ·矿物质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第18页
   ·蒿属植物挥发油研究情况第18-19页
     ·挥发油提取方法研究第18-19页
     ·蒿属植物挥发油成分的研究第19页
   ·蒿属植物的药理作用第19-21页
     ·抗菌性和抗病毒性第20页
     ·止血效果第20页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和平喘镇咳作用第20页
     ·抗过敏作用第20-21页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1-23页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1页
     ·实验内容与方法第21-23页
第二章 野艾蒿多糖的提取及抗氧化性研究第23-34页
   ·材料与方法第23-26页
     ·实验材料第23页
     ·仪器和试剂第23页
     ·工艺流程第23-24页
     ·野艾蒿多糖的制备第24-25页
     ·标准曲线绘制第25页
     ·野艾蒿多糖的测定第25页
     ·提取工艺优化第25-26页
     ·野艾蒿粗多糖的精制第26页
   ·结果与分析第26-32页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6-27页
     ·野艾蒿多糖得率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显著性检验第27-29页
     ·野艾蒿多糖响应面分析与优化第29-30页
     ·野艾蒿多糖最佳提取条件的确定和试验验证第30页
     ·野艾蒿总抗氧化性的测定第30-31页
     ·野艾蒿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第31-32页
   ·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野艾蒿总黄酮的超声波提取第34-42页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实验材料第34页
     ·仪器和试剂第34页
     ·野艾蒿总黄酮的制备第34-35页
     ·芦丁标准曲线制作第35页
     ·提取液中总黄酮的测定第35页
     ·提取工艺优化第35-36页
   ·结果与分析第36-40页
     ·野艾蒿总黄酮得率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显著性检验第36-38页
     ·野艾蒿总黄酮的响应面分析与优化第38-40页
     ·野艾蒿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的确定和试验验证第40页
   ·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不同季节野艾蒿醇提物的总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第42-51页
   ·材料与方法第42-44页
     ·实验材料第42-43页
     ·仪器和试剂第43页
     ·季节变化对野艾蒿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第43页
     ·季节变化对野艾蒿醇提物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第43-44页
   ·季节变化对野艾蒿醇提物的抑菌性的影响第44-46页
     ·材料和菌种第44页
     ·培养基的制备第44-45页
     ·菌种的活化及悬浊液配制第45页
     ·抑菌试验第45-46页
   ·结果与分析第46-50页
     ·不同季节野艾蒿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第46-47页
     ·不同季节的野艾蒿醇提物抗氧化性结果第47-48页
     ·不同月份野艾蒿醇提物的抑菌活性第48-50页
   ·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ICP-AES测定野艾蒿中的矿物质元素第51-55页
   ·材料与方法第51-52页
     ·实验材料第51页
     ·仪器和试剂第51页
     ·样品的微波消解处理第51-52页
     ·野艾蒿元素测定方法第52页
   ·结果与分析第52-54页
   ·小结第54-55页
第六章 气质联用分析野艾蒿挥发油的化学组成第55-63页
   ·材料与方法第55-56页
     ·实验材料第55页
     ·仪器和试剂第55页
     ·SDE法提取野艾蒿挥发油第55-56页
     ·微波辅助法提取野艾蒿挥发油第56页
     ·GC-MS测定野艾蒿挥发油的化学组成第56页
   ·结果与讨论第56-61页
     ·两种提取方法所得野艾蒿挥发油的化学组成第56-60页
     ·野艾蒿与两种艾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第60-61页
   ·小结第61-6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6页
   ·结论第63-64页
   ·应用前景第64-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丘陵红壤区不同种植年限茶园土壤铝形态与茶树体铝分布格局
下一篇:木豆素C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