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6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2-14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1.3 论文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析 | 第19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可能创新点 | 第21-22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21页 |
1.4.2 可能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城市公交“网运分离”模式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 第22-26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1.1 城市公交 | 第22页 |
2.1.2 公交价值 | 第22-23页 |
2.2 城市公交“网运分离”模式的一般理论依归 | 第23-26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3-24页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4页 |
2.2.3 反垄断豁免制度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我国城市公交企业特征分析 | 第26-37页 |
3.1 我国城市公交企业发展历程 | 第26-28页 |
3.2 典型城市公交企业发展类型分析 | 第28-31页 |
3.2.1 公益性城市公交 | 第29页 |
3.2.2 竞争性城市公交 | 第29-31页 |
3.3 我国城市公交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1-37页 |
3.3.1 我国城市公交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3.3.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第4章 “网运分离”模式和成都公交的实践 | 第37-50页 |
4.1 “网运分离”模式的涵义和特征 | 第37-38页 |
4.1.1 “网运分离”模式的涵义 | 第37页 |
4.1.2 “网运分离”模式的主要特征 | 第37-38页 |
4.2 成都公交“网运分离”模式的实践 | 第38-47页 |
4.2.1 整合优化市场资源 | 第40-41页 |
4.2.2 推进集团组织结构变革 | 第41-43页 |
4.2.3 合理发展业务外包 | 第43-45页 |
4.2.4 推动公交智能化应用 | 第45-46页 |
4.2.5 推动公交城乡一体化进程 | 第46-47页 |
4.3 成都公交“网运分离”改革模式的一般特点 | 第47-50页 |
第5章 成都公交集团“网运分离”改革 | 第50-64页 |
5.1 新型公交发展合作机制的初建 | 第50-52页 |
5.2 成都公交集团“网运分离”改革的突破点 | 第52-54页 |
5.2.1 企业组织架构的创新 | 第52页 |
5.2.2 财政补贴制度的改进 | 第52-53页 |
5.2.3 公交事故防范能力的提升 | 第53-54页 |
5.3 成都公交近些年纵向发展比较 | 第54-57页 |
5.3.1 公交发展重点指标的有效对比 | 第54-57页 |
5.3.2 其他相关指标发展状况 | 第57页 |
5.4 2013年北京、成都、重庆公交发展状况比较 | 第57-60页 |
5.5 城市公交“网运分离”模式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 第60-64页 |
5.5.1 “网运分离”模式下利益格局调整 | 第60-62页 |
5.5.2 “网运分离”模式推广的限制因素分析 | 第62-64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4-66页 |
6.1 本文的研究不足 | 第64页 |
6.2 未来城市公交的发展新趋势 | 第64-65页 |
6.3 结语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