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4页 |
ABSTRACT | 第14-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0-36页 |
1.1 概述 | 第20-21页 |
1.2 昆虫Hox基因 | 第21-25页 |
1.2.1 Hox基因的概述 | 第21-22页 |
1.2.2 Hox基因的功能研究 | 第22-25页 |
1.3 Hox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25-33页 |
1.3.1 顺式调控元件对Hox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25-28页 |
1.3.2 ncRNA对Hox基因的调控 | 第28-33页 |
1.4 E群突变是研究家蚕Hox基因表达调控的宝贵材料 | 第33-36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36-40页 |
2.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36-37页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2.3 主要技术路线 | 第38-40页 |
第三章 E~(dl)突变的遗传分析、分子定位及候选基因表达分析 | 第40-6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8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3.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40-43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3.1.4 主要实验方法 | 第43-4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6页 |
3.2.1 E~(dl)突变体的表型观察 | 第48-49页 |
3.2.2 E~(dl)突变的遗传关系分析 | 第49页 |
3.2.3 E~(dl)突变的连锁定位分析 | 第49-54页 |
3.2.4 E~(dl)突变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54-56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56-60页 |
3.3.1 家蚕E~(dl)突变与E群 | 第56-57页 |
3.3.2 E~(dl)突变的形成与Hox基因对下游靶基因的调控 | 第57-60页 |
第四章 定位区间顺式调控元件和miRNA分析鉴定 | 第60-8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4.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60-61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61页 |
4.1.4 主要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61-63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63-77页 |
4.2.1 miRNA与BmUbx和Bmabd-A调控关系的软件预测 | 第63-68页 |
4.2.2 miRNA的表达分析及与Hox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第68-70页 |
4.2.3 定位区间CTCF顺式调控元件预测 | 第70-73页 |
4.2.4 定位区间CTCF绝缘子结合位点序列保守性分析 | 第73-75页 |
4.2.5 定位区间E~(dl)突变CTCF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序列差异性分析 | 第75-77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77-80页 |
4.3.1 家蚕中E群位点miRNA与Hox基因调控 | 第77页 |
4.3.2 CTCF结合位点与家蚕E群突变的关系 | 第77-80页 |
第五章 定位区间lncRNA功能分析 | 第80-100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5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80页 |
5.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80-81页 |
5.1.3 主要仪器 | 第81页 |
5.1.4 主要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81-8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5-97页 |
5.2.1 定位区间新转录本全长的获取 | 第85页 |
5.2.2 定位区间新转录本的鉴定 | 第85-86页 |
5.2.3 lncRNA-iab1与miRNA,BmUbx和Bmabd-A表达相关性分析 | 第86-92页 |
5.2.4 lncRNA-iab1组织表达分析 | 第92-93页 |
5.2.5 lncRNA-iab1的干涉分析 | 第93-95页 |
5.2.6 lncRNA-iab1与邻近Hox基因的调控模式分析 | 第95-96页 |
5.2.7 lncRNA-iab1在E~(dl)突变和正常型的表达差异 | 第96-97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97-100页 |
5.3.1 lncRNA-iab1的鉴定和多种剪接体 | 第97页 |
5.3.2 lncRNA-iab1的调控及功能分析 | 第97-98页 |
5.3.3 lncRNA-iab1对E~(dl)突变形成的探讨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综合与结论 | 第100-104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8页 |
附录 | 第118-122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情况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