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自由立体显示效果人因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绪论 | 第10-17页 |
1.1 引言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2 移动终端显示人因分析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人因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1 自由立体显示人机因素分析 | 第14-15页 |
1.3.2 自由立体显示人机行为分析 | 第15页 |
1.4 论文组织 | 第15-17页 |
第2章自由立体显示技术 | 第17-32页 |
2.1 立体显示技术 | 第17-20页 |
2.1.1 立体显示原理 | 第17-18页 |
2.1.2 几种立体显示技术 | 第18-20页 |
2.2 自由立体显示技术 | 第20-21页 |
2.3 几种自由立体显示技术介绍 | 第21-32页 |
2.3.1 两眼式自由立体显示技术 | 第21-23页 |
2.3.2 多眼式自由立体显示 | 第23-26页 |
2.3.3 超多眼式自由立体显示 | 第26-27页 |
2.3.4 头部跟踪显示 | 第27-28页 |
2.3.5 全息式自由立体显示 | 第28-32页 |
第3章立体视觉的人因分析 | 第32-51页 |
3.1 基于人眼结构的生理因素分析 | 第32-42页 |
3.1.1 立体视觉形成的原因 | 第32-33页 |
3.1.2 体视投影的原理 | 第33-36页 |
3.1.3 幅辏 | 第36-37页 |
3.1.4 两眼视差 | 第37-40页 |
3.1.5 焦点调节 | 第40-41页 |
3.1.6 运动视差 | 第41-42页 |
3.2 立体视觉的心理因素分析 | 第42-47页 |
3.2.1 视觉恒常性 | 第43-45页 |
3.2.2 视知觉与空间想象 | 第45-47页 |
3.3 评估方法 | 第47-49页 |
3.3.1 客观评价方法 | 第47页 |
3.3.2 主观评价方法 | 第47-49页 |
3.4 视疲劳的计算方法 | 第49-51页 |
第4章基于深度感知的研究方法 | 第51-59页 |
4.1 立体效果评价方法 | 第51页 |
4.2 实验设备 | 第51-53页 |
4.3 实验设计 | 第53-55页 |
4.3.1 拍摄亮度 | 第53页 |
4.3.2 拍摄的深度距离 | 第53-54页 |
4.3.3 显示内容 | 第54页 |
4.3.4 眼距的获得 | 第54-55页 |
4.4 实验环境和参与者 | 第55页 |
4.4.1 实验环境 | 第55页 |
4.4.2 实验参与人员 | 第55页 |
4.5 实验过程 | 第55-59页 |
4.5.1 实验图片的获得 | 第55-56页 |
4.5.2 实验过程 | 第56页 |
4.5.3 标准试验过程 | 第56-59页 |
第5章实验结果 | 第59-68页 |
5.1 数据预处理 | 第59页 |
5.2 数据分析 | 第59-67页 |
5.2.1 单因素分析方差分析 | 第59-66页 |
5.2.2 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66-67页 |
5.3 结论 | 第67-6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1 | 第73-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件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