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课题的提出 | 第10-14页 |
1.1.1 我国古代雕塑的绘画性概述 | 第10-13页 |
1.1.2 五台山唐代彩塑的研究价值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的界定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五台山唐代彩塑概述 | 第18-30页 |
2.1 分布及遗存现状 | 第18-19页 |
2.2 塑像的布局与形象 | 第19-24页 |
2.3 塑像的艺术特点——塑绘一体 | 第24-30页 |
2.3.1 唐风典型的造像风格 | 第24-26页 |
2.3.2“世俗化”的成熟 | 第26-28页 |
2.3.3 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相融互鉴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五台山唐代彩塑样式形成的因素 | 第30-38页 |
3.1 唐代上层意志的左右 | 第30-32页 |
3.2 唐代审美风气的驱使 | 第32-33页 |
3.3 唐代禅宗文化的发展 | 第33-34页 |
3.4 唐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 第34-38页 |
第四章 五台山唐代彩塑中的绘画性表现 | 第38-64页 |
4.1 塑像的造型特点分析 | 第38-42页 |
4.1.1 性格刻画——以形写神 | 第38-40页 |
4.1.2 形体塑造——气韵生动 | 第40-42页 |
4.2 塑像中的线条表现 | 第42-48页 |
4.3 塑像中色彩的运用 | 第48-54页 |
4.3.1 色彩构成——五彩彰施 | 第49-51页 |
4.3.2 赋色技法——随类赋彩 | 第51-53页 |
4.3.3 表现形式——单色平涂 | 第53-54页 |
4.4 塑像中意境理论的表达 | 第54-64页 |
4.4.1 塑像布局,置陈布势 | 第54-60页 |
4.4.2 佛法弘传,象外之境 | 第60-62页 |
4.4.3 以诗入境,塑造情节 | 第62-64页 |
第五章 五台山唐代彩塑的绘画性对后代彩塑样式的影响及当代启示 | 第64-72页 |
5.1 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 第64-66页 |
5.2 对后代周边彩塑样式的影响 | 第66-70页 |
5.3 对当代艺术的启示——传承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