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37页 |
1.1 光催化的基本定义 | 第9-12页 |
1.1.1 构成光催化剂的常见元素及其对电子能级的贡献 | 第10-11页 |
1.1.2 衡量光催化活性的几种计算方法 | 第11-12页 |
1.2 光催化反应过程机理 | 第12-14页 |
1.3 提升光催化活性的关键性方法 | 第14-31页 |
1.3.1 能带调控 | 第14-18页 |
1.3.2 增加光吸收能力 | 第18-20页 |
1.3.3 晶体结构与缺陷结构 | 第20-21页 |
1.3.4 形貌与尺寸调控 | 第21-25页 |
1.3.5 光生载流子有效分离 | 第25-31页 |
1.4 本论文涉及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31-35页 |
1.4.1 ZnO | 第31-32页 |
1.4.2 Bi-基光催化剂 | 第32-33页 |
1.4.3 有机半导体光催化剂 | 第33-34页 |
1.4.4 苝二酰亚胺(PTCDI) | 第34-35页 |
1.5 本论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35-37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37-47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37-38页 |
2.2 实验仪器与表征方法 | 第38-47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2.2.2 表征方法 | 第39-44页 |
2.2.3 光催化评价装置 | 第44-47页 |
第3章 二维多孔ZnO纳米片缺陷结构及其光致发光、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47-67页 |
3.1 本章引言 | 第47-48页 |
3.2 产物制备 | 第48-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6页 |
3.3.1 多孔ZnO纳米片构建 | 第49-52页 |
3.3.2 缺陷结构表征 | 第52-59页 |
3.3.3 光致发光性能表征 | 第59-62页 |
3.3.4 缺陷相关的光致发光机制 | 第62-63页 |
3.3.5 光催化性能表征 | 第63-65页 |
3.3.6 光催化稳定性表征 | 第65-66页 |
3.4 本章结论 | 第66-67页 |
第4章 新型O-rich BiOBr-Bi_2SiO_5异质结/Bi_2SiO_5异相结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67-90页 |
4.1 本章引论 | 第67-69页 |
4.1.1 BiOBr研究现状 | 第67-68页 |
4.1.2 Bi_2SiO_5研究现状 | 第68-69页 |
4.2 产物制备 | 第69页 |
4.3 O-rich BiOBr-Bi_2SiO_5异质结结果与讨论 | 第69-80页 |
4.3.1 异质结构建 | 第69-75页 |
4.3.2 异质结电子能级结构表征 | 第75-77页 |
4.3.3 异质结光催化性能表征 | 第77-79页 |
4.3.4 异质结光催化稳定性表征 | 第79-80页 |
4.4 Bi_2SiO_5异相结结果与讨论 | 第80-89页 |
4.4.1 异相结构建 | 第80-85页 |
4.4.2 异相结电子能级结构表征 | 第85-87页 |
4.4.3 异相结光催化性能表征 | 第87-88页 |
4.4.4 异相结光催化稳定性表征 | 第88-89页 |
4.5 本章结论 | 第89-90页 |
第5章 自组装PDINH超分子作为高效的可见光光催化剂用于环境净化、光解水产氧的研究 | 第90-107页 |
5.1 本章引论 | 第90-91页 |
5.2 产物制备 | 第9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1-106页 |
5.3.1 形貌与成分表征 | 第91-93页 |
5.3.2 红外光谱性质表征 | 第93-94页 |
5.3.3 晶体结构表征 | 第94-96页 |
5.3.4 吸收光谱表征 | 第96页 |
5.3.5 光催化性能表征 | 第96-105页 |
5.3.6 电子能级结构表征 | 第105-10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