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34页 |
1.1 铁电与反铁电材料 | 第11-13页 |
1.1.1 铁电材料 | 第11-12页 |
1.1.2 反铁电材料 | 第12-13页 |
1.2 钙钛矿结构反铁电材料的研究历史 | 第13-15页 |
1.2.1 钙钛矿结构 | 第13-14页 |
1.2.2 复合钙钛矿结构反铁电材料 | 第14-15页 |
1.3 PLZST的准同型相界 | 第15-18页 |
1.4 MPB附近组分PLZST的结构相变 | 第18-22页 |
1.4.1 电场作用下的结构相变 | 第19-20页 |
1.4.2 温场作用下的结构相变 | 第20-21页 |
1.4.3 应力作用下的结构相变 | 第21-22页 |
1.5 MPB附近组分PLZST反铁电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 第22-26页 |
1.5.1 应变性能 | 第23-24页 |
1.5.2 热释电性能 | 第24-25页 |
1.5.3 极化特性 | 第25-26页 |
1.6 反铁电材料的结构相变理论 | 第26-27页 |
1.6.1 Kittel理论 | 第26-27页 |
1.6.2 软模理论 | 第27页 |
1.7 电畴 | 第27-30页 |
1.7.1 电畴的翻转 | 第28-29页 |
1.7.2 电畴的观测 | 第29-30页 |
1.8 PLZST反铁电单晶的研究历史 | 第30-32页 |
1.9 本工作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2-34页 |
1.9.1 存在的问题 | 第32页 |
1.9.2 本研究的内容 | 第32-34页 |
第2章 电场诱导的场致诱导相变研究 | 第34-48页 |
2.1 MPB附近组分PLZST反铁电单晶的制备研究 | 第34-36页 |
2.1.1 MPB附近组分PLZST反铁电单晶生长 | 第34-35页 |
2.1.2 PLZST反铁电单晶的加工 | 第35-36页 |
2.1.3 PLZST反铁电单晶的测试方法 | 第36页 |
2.2 PLZST反铁电单晶的相结构分析 | 第36-37页 |
2.3 PLZST反铁电单晶的室温电学性能 | 第37-39页 |
2.4 极化前后PLZST反铁电单晶中的电畴结构变化规律 | 第39-44页 |
2.4.1 偏光显微镜下电畴结构的观察原理 | 第40-41页 |
2.4.2 PLZST反铁电单晶未极化样品的室温畴结构 | 第41-42页 |
2.4.3 室温电场作用下电畴结构的原位观察 | 第42-44页 |
2.5 PLZST反铁电单晶的拉曼光谱分析 | 第44-4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温场诱导的场致诱导相变研究 | 第48-61页 |
3.1 大纵向应变晶体组分的设计原则 | 第48-50页 |
3.2 变温条件下的相结构与电学性能研究 | 第50-54页 |
3.2.1 生长PLZST反铁电单晶的相结构分析 | 第50页 |
3.2.2 介电温谱分析 | 第50-51页 |
3.2.3 变温电滞回线与应变曲线 | 第51-54页 |
3.3 温场诱导的电畴结构变化 | 第54-55页 |
3.4 选区电子衍射与温场诱导的纵向应变机制 | 第55-57页 |
3.5 反铁电-诱导铁电相变过程的自由能变化 | 第57-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PLZST反铁电单晶的循环扫描特性 | 第61-67页 |
4.1 样品制备与电滞回线的测试方法 | 第61-62页 |
4.2 不同电场强度下的电滞回线 | 第62-63页 |
4.3 不同频率下的电滞回线 | 第63-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PLZST反铁电单晶性能的各向异性与场致相变 | 第67-91页 |
5.1 晶体的定向与分析技术 | 第67-70页 |
5.1.1 晶体的定向 | 第67-70页 |
5.1.2 晶体的分析测试研究 | 第70页 |
5.2 不同切型单晶样品的电学性能研究 | 第70-74页 |
5.2.1 晶体的介电温谱研究 | 第70-71页 |
5.2.2 晶体的室温铁电性能研究 | 第71-72页 |
5.2.3 晶体的变温铁电性能研究 | 第72-73页 |
5.2.4 晶体的热释电性能研究 | 第73-74页 |
5.3 晶体电畴结构的PFM研究 | 第74-79页 |
5.4 电畴结构的PLM研究 | 第79-83页 |
5.4.1 不同切型单晶样品室温电畴结构观察 | 第79-81页 |
5.4.2 [110]_c单晶的变温畴结构 | 第81-82页 |
5.4.3 [111]_c单晶的变温畴结构 | 第82-83页 |
5.5 退极化过程中的能量位点 | 第83-88页 |
5.5.1 工程畴结构 | 第83-85页 |
5.5.2 不同工程畴结构形成过程中的自由能变化 | 第85-88页 |
5.6 电畴翻转的畴壁形成模型 | 第88-8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1-92页 |
6.2 前景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