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0-11页 |
1.3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1-12页 |
1.4 锂离子二次电池材料 | 第12-21页 |
1.4.1 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具有的特点 | 第12-13页 |
1.4.2 几种不同的正极材料及其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4.3 常用的正极材料制备方法 | 第16-18页 |
1.4.4 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 | 第18-21页 |
1.5 锂离子二次电池正、负极材料研究现状 | 第21页 |
1.6 论文的选题和工作内容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6页 |
第二章 分析测试方法 | 第26-29页 |
2.1 主要分析方法及其原理 | 第26-27页 |
2.1.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6页 |
2.1.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6页 |
2.1.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6-27页 |
2.1.4 热重-差热分析(TG-DSC) | 第27页 |
2.1.5 傅里叶变换红外谱图分析仪(FTIR) | 第27页 |
2.2 电池性能测试 | 第27-29页 |
2.2.1 电池片的制备 | 第27页 |
2.2.2 纽扣电池的制作 | 第27页 |
2.2.3 电池的测试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纳米氧化铁为铁源碳热还原制备LiFePO_4/C及其表征 | 第29-37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3.2.1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9页 |
3.2.2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3.2.3 纳米LiFePO_4/C的合成 | 第30-31页 |
3.3 纳米LiFePO_4/C的表征及电性能测试 | 第31-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普通Fe_2O_3为铁源制备LiFePO_4/C以及表征测试 | 第37-44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4.2.3 探索性实验 | 第38页 |
4.2.4 气氛实验设计 | 第38-39页 |
4.3 不同条件下制备的LiFePO_4/C的表征及电性能测试 | 第39-43页 |
4.3.1 LiFePO_4/C的表征 | 第39-41页 |
4.3.2 LiFePO_4/C电性能测试 | 第41-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喷雾干燥法制备LiNi_(0.5)Mn_(0.5)O_2及其Mg掺杂改性研究 | 第44-57页 |
5.1 引言 | 第44-4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45-56页 |
5.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5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5.2.4 前驱体的制备与讨论 | 第46-50页 |
5.2.5 LiNi_(0.5)Mn_(0.5)O_2·xMgO的制备与表征 | 第50-5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水热法制备碳包覆Mn_2P_2O_7表征及测试 | 第57-64页 |
6.1 引言 | 第57页 |
6.2 实验方法及药品 | 第57-58页 |
6.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57页 |
6.2.2 实验仪器和测试设备 | 第57-58页 |
6.3 制备普通的Mn_2P_2O_7和碳包覆的Mn_2P_2O_7(Mn_2P_2O_7/C) | 第58页 |
6.4 Mn_2P_2O_7和Mn_2P_2O_7/C的表征及测试 | 第58-6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