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漏斗胸及漏斗胸合并脊柱侧弯微创矫形方法 | 第10-12页 |
1.2.1 漏斗胸合并脊柱侧弯简介 | 第10页 |
1.2.2 漏斗胸合并脊柱侧弯矫形方法 | 第10-11页 |
1.2.3 肌肉力学性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漏斗胸矫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1.3.1 漏斗胸矫形生物力学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2 目前国内外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3 论文各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肋间肌对动物胸廓变形影响的电测实验研究 | 第15-34页 |
2.1 实验的目的与方法 | 第15-21页 |
2.1.1 实验目的 | 第15页 |
2.1.2 动物模型的选用与制备 | 第15-17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17-21页 |
2.2 动物胸廓在生理载荷作用下的电测实验结果 | 第21-25页 |
2.2.1 载荷位移曲线 | 第21-22页 |
2.2.2 肋软骨应变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22页 |
2.2.3 肋骨远端应变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22-23页 |
2.2.4 肋中端应变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23页 |
2.2.5 同一肋骨不同测点的应变规律及分析 | 第23-25页 |
2.2.6 小结 | 第25页 |
2.3 肋间肌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2.3.1 载荷位移曲线 | 第25-26页 |
2.3.2 肋软骨应变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2.3.3 肋骨远端应变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27页 |
2.3.4 肋中端应变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27-28页 |
2.4 不同位置的肋间肌对同一根肋骨的影响 | 第28-33页 |
2.4.1 不同位置的肋间肌对第2号肋骨远端和中端的影响 | 第28-30页 |
2.4.2 不同位置的肋间肌对第5号肋骨远端和中端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3 不同位置的肋间肌对第8根号肋骨远端和中端的影响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人体胸廓三维实体简化模型 | 第34-39页 |
3.1 肌骨生物力学建模及相关软件简介 | 第34页 |
3.1.1 肌骨生物力学建模简介 | 第34页 |
3.1.2 Mimics软件介绍 | 第34页 |
3.2 人体胸廓三维实体简化模型的建立 | 第34-38页 |
3.2.1 数据采集 | 第34-35页 |
3.2.2 建立模型 | 第35-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肋间肌对人体胸廓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 | 第39-50页 |
4.1 不考虑肋间肌的人体胸廓模型在生理载荷作用下的数值模拟 | 第39-43页 |
4.1.1 模型建立 | 第39-40页 |
4.1.2 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4.2 考虑肋间肌的人体胸廓模型在生理载荷作用下的数值模拟 | 第43-47页 |
4.2.1 肋间肌的建立 | 第43-44页 |
4.2.2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4.3 有肋间肌与无肋间肌对胸廓变形影响的对比分析 | 第47-49页 |
4.3.1 条件对比 | 第47页 |
4.3.2 结果对比 | 第47-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5.1 结论 | 第50-51页 |
5.2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