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慈城公共空间浅论--结合历史城市保护复兴的重新思考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1.1 研究缘起第8-10页
        1.1.1 城市的公共空间第8-9页
        1.1.2 人的行为与公共空间第9页
        1.1.3 慈城公共空间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页
    1.3 研究范围第10-12页
    1.4 论文框架第12-14页
第二章 城市公共空间的相关概念解析第14-22页
    2.1 公共空间第14-15页
        2.1.1 定义第14页
        2.1.2 相关概念第14-15页
            2.1.2.1 半公共空间第14-15页
            2.1.2.2 开放空间第15页
    2.2 城市公共空间第15-18页
        2.2.1 定义第16-17页
        2.2.2 城市公共空间分类第17-18页
    2.3 传统时期城市公共空间第18-22页
        2.3.1 定义第18页
        2.3.2 重要性第18-19页
        2.3.3 中国传统时期城市公共空间第19-22页
            2.3.3.1 中国传统城市第19页
            2.3.3.2 中国传统时期城市公共空间影响因素概述第19-20页
            2.3.3.3 中国历史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共性问题第20-22页
第三章 慈城城市公共空间概述第22-44页
    3.1 慈城概述第22-24页
        3.1.1 地理区位第22页
        3.1.2 风水格局第22-23页
        3.1.3 历史沿革第23页
        3.1.4 城市格局第23页
        3.1.5 慈城特点第23-24页
            3.1.5.1 物质层面第23页
            3.1.5.2 文化层面第23-24页
    3.2 慈城公共空间的发展历史概述第24-26页
        3.2.1 传统形态时期—738年至1937年第24-25页
        3.2.2 近代转型时期—1937年至2002年第25页
        3.2.3 保护开发时期—2002年至今第25-26页
    3.3 传统形态时期慈城公共空间分析第26-42页
        3.3.1 交通型公共空间第26-31页
            3.3.1.1 线状空间第26-30页
            3.3.1.2 面状空间第30-31页
        3.3.2 商业型公共空间第31-34页
            3.3.2.1 线状空间第31-33页
            3.3.2.2 面状空间第33-34页
        3.3.3 祭祀型公共空间第34-37页
            3.3.3.1 宗教建筑第34-35页
            3.3.3.2 祠祀建筑第35-37页
        3.3.4 教育型空间第37-41页
        3.3.5 娱乐游览型空间第41-42页
    3.4 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近代转型时期慈城公共空间分析与重新思考第44-86页
    4.1 近代转型时期慈城公共空间分析第44-60页
        4.1.1 交通型公共空间第44-51页
            4.1.1.1 区域交通第44-45页
            4.1.1.2 城内交通第45-51页
        4.1.2 商业型公共空间第51-54页
        4.1.3 礼仪教育型空间第54-59页
            4.1.3.1 宗教建筑第54-56页
            4.1.3.2 祠祀建筑第56-58页
            4.1.3.3 教育建筑第58-59页
        4.1.4 娱乐休闲型空间第59-60页
    4.2 再营造产生的问题综述第60-62页
    4.3 1990至2002年慈城再营造引起的对慈城公共空间的重新思考第62-86页
        4.3.1 城市设计策略和方法第63-64页
            4.3.1.1 规划设计策略第63页
            4.3.1.2 规划设计方法第63-64页
        4.3.2 案例分析第64-86页
            4.3.2.1 基于交通行为的历史城市公共空间保护与开发——“学前埠桥”公共空间第64-72页
            4.3.2.2 基于娱乐文化行为的历史城市公共空间保护与开发——西庙影视文化娱乐街区第72-80页
            4.3.2.3 基于礼仪教育行为的历史城市公共空间保护与开发——孔庙礼仪广场设计第80-85页
            4.3.2.4 小结第85-86页
第五章 结语第86-88页
    5.1 研究内容总结第86页
    5.2 个人认识第86页
    5.3 研究存在的不足第86-87页
    5.4 展望第87-88页
致谢第88-90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90-92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92-96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6-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后轮独立驱动的电动汽车驱动防滑与扭矩分配协调控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智能手机的行人室内融合定位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