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5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0-12页 |
1.2.1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 | 第12页 |
1.3 工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5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工区概况 | 第15-18页 |
2.1 工区位置 | 第15页 |
2.2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5-17页 |
2.2.1 孔店组 | 第15页 |
2.2.2 沙河街组 | 第15-16页 |
2.2.3 东营组 | 第16-17页 |
2.3 勘探开发历程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地质背景分析 | 第18-26页 |
3.1 构造背景分析 | 第18-19页 |
3.1.1 构造特征 | 第18页 |
3.1.2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8-19页 |
3.2 沉积背景分析 | 第19-26页 |
3.2.1 沉积相类型及相标志 | 第19-22页 |
3.2.2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22-26页 |
第四章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 第26-59页 |
4.1 有效烃源岩条件 | 第26-29页 |
4.1.1 烃源岩特征 | 第26-27页 |
4.1.2 油源对比 | 第27-29页 |
4.2 储层条件 | 第29-31页 |
4.3 盖层有效性及储盖组合 | 第31-33页 |
4.4 输导运移条件 | 第33-58页 |
4.4.1 砂岩输导体系研究 | 第33-40页 |
4.4.2 不整合结构特征研究 | 第40-46页 |
4.4.3 断裂特征及断层封闭性研究 | 第46-58页 |
4.5 圈闭条件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 第59-67页 |
5.1 主要油气藏类型解剖 | 第59-62页 |
5.1.1 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 第59-60页 |
5.1.2 岩性油气藏 | 第60-61页 |
5.1.3 构造-岩性油气藏 | 第61-62页 |
5.2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 第62-64页 |
5.2.1 构造—岩性油藏主控因素分析 | 第62-64页 |
5.2.2 地层型油藏主控因素分析 | 第64页 |
5.3 油气成藏模式分析 | 第64-67页 |
5.3.1 源外断-砂输导岩性圈闭成藏模式 | 第65页 |
5.3.2 源外断-砂输导岩性—断层复合圈闭成藏模式 | 第65-66页 |
5.3.3 源外断-砂-不整合输导地层圈闭成藏模式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油气富集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67-74页 |
6.1 油气富集规律分析 | 第67-70页 |
6.1.1 油藏纵向分布规律 | 第67-69页 |
6.1.2 油藏平面分布规律 | 第69-70页 |
6.2 油气富集控制因素 | 第70-74页 |
6.2.1 正向构造脊指示油气运移路径 | 第70页 |
6.2.2 有利的储集相带控制油气富集程度 | 第70-71页 |
6.2.3 大规模盖层有利于油气纵向富集 | 第71-72页 |
6.2.4 匹配的输导-圈闭条件决定油气藏类型 | 第72-73页 |
6.2.5 稳定的保存条件有利于油气富集 | 第73-74页 |
第七章 有利区带预测 | 第74-79页 |
7.1 东营组有利勘探目标预测 | 第74-77页 |
7.1.1 储层特征分析 | 第74页 |
7.1.2 含油气性分析 | 第74-76页 |
7.1.3 勘探目标分析 | 第76-77页 |
7.2 沙二段有利勘探目标预测 | 第77-78页 |
7.2.1 储层特征分析 | 第77页 |
7.2.2 勘探目标分析 | 第77-78页 |
7.3 沙四段有利勘探目标预测 | 第78-79页 |
7.3.1 储层特征分析 | 第78页 |
7.3.2 勘探目标分析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