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安全与事故论文--塌方落石事故论文

缓倾岩层隧道塌方机理及治理措施研究--以叙大铁路正峰寺隧道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1-21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9页
        1.2.1 隧道塌方原因第12-13页
        1.2.2 隧道塌方机制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3 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第15-17页
        1.2.4 隧道围岩稳定性判据第17-18页
        1.2.5 隧道塌方治理技术第18-19页
        1.2.6 隧道塌方灾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9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9-21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第21-30页
    2.1 自然地理第21-22页
    2.2 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第22-30页
        2.2.1 地形地貌第22页
        2.2.2 地层岩性第22-26页
        2.2.3 地质构造第26-27页
        2.2.4 水文地质条件第27-29页
        2.2.5 地震第29-30页
第3章 正峰寺隧道围岩基本特征第30-46页
    3.1 岩性特征第30页
    3.2 岩体结构特征第30-34页
        3.2.1 DK78+184处结构面发育特征第31-32页
        3.2.2 DK78+211处结构面发育特征第32-33页
        3.2.3 DK78+239处结构面发育特征第33页
        3.2.4 DK78+267处结构面发育特征第33-34页
        3.2.5 DK78+293处结构面发育特征第34页
    3.3 隧道围岩分级第34-41页
        3.3.1 围岩分级基本因素第34-36页
        3.3.2 围岩基本分级第36-41页
    3.4 隧道塌方特征第41-44页
        3.4.1 DK78+211~DK78+239段地质雷达探测成果第41-42页
        3.4.2 塌方基本特征第42-44页
    3.5 小结第44-46页
第4章 隧道塌方机理分析第46-60页
    4.1 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类型第46-48页
        4.1.1 围岩变形破坏特征第46-47页
        4.1.2 围岩变形破坏类型第47-48页
    4.2 正峰寺隧道塌方机理第48-51页
        4.2.1 张拉-弯剪型第48-50页
        4.2.2 剪切-滑移型第50-51页
    4.3 隧道塌方过程模型试验研究第51-59页
        4.3.1 底摩擦物理模拟试验基本原理第51-53页
        4.3.2 试验装置与方法第53-54页
        4.3.3 模型材料第54-55页
        4.3.4 隧道塌方发生、发展模型试验过程第55-59页
    4.4 小结第59-60页
第5章 正峰寺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第60-76页
    5.1 离散介质模型方法研究第60-64页
        5.1.1 离散元单元法基本原理第60-62页
        5.1.2 强度折减数值分析方法第62-63页
        5.1.3 UDEC计算软件简介第63-64页
    5.2 正峰寺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第64-74页
        5.2.1 模型建立第64页
        5.2.2 参数取值第64-65页
        5.2.3 不同强度折减路径下围岩稳定性分析第65-73页
        5.2.4 隧道围岩稳定性判定指标合理性研究第73-74页
        5.2.5 安全系数确定第74页
    5.3 小结第74-76页
第6章 隧道塌方灾害治理措施研究第76-87页
    6.1 超前支护原理及加固手段分析第76-78页
        6.1.1 管棚支护基本原理第76-77页
        6.1.2 超前导管作用原理第77-78页
    6.2 塌方应急处理措施第78-79页
    6.3 正峰寺隧道塌方治理措施第79-85页
        6.3.1 塌方区段划分第79-81页
        6.3.2 对塌方影响区段的处理第81-82页
        6.3.3 对塌方区的加固及开挖第82-84页
        6.3.4 塌方处理中施工措施保证第84-85页
    6.4 塌方治理效果评价第85-86页
    6.5 小结第86-87页
结论第87-89页
致谢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微振幅双辊薄带铸轧理论与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