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锂(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第13-22页
        1.2.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第14-15页
        1.2.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5-17页
        1.2.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17-22页
    1.3 钠离子电池概述第22-27页
        1.3.1 钠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第22-23页
        1.3.2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23-24页
        1.3.3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24-27页
    1.4 硬碳在锂离子和钠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应用第27-31页
        1.4.1 硬碳的结构第27-28页
        1.4.2 硬碳的锂离子和钠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第28-30页
        1.4.3 硬碳储能机理第30-31页
    1.5 选题目的和研究内容第31-32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表征测试方法第32-37页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第32-33页
        2.1.1 实验所用化学试剂及原料第32-33页
        2.1.2 实验所用仪器第33页
    2.2 材料表征第33-35页
        2.2.1 X射线衍射分析第33-34页
        2.2.2 拉曼光谱第34页
        2.2.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第34页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34页
        2.2.5 比表面积分析第34-35页
    2.3 锂(钠)离子电池组装第35页
        2.3.1 电极制备第35页
        2.3.2 电池组装第35页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5-37页
        2.4.1 循环伏安测试第35页
        2.4.2 恒流充放电测试第35-36页
        2.4.3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测试第36-37页
第3章 碳质光子晶体的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研究第37-62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碳质光子晶体(CPCs)第37-45页
        3.2.1 碳质光子晶体(CPCs)的制备第39-40页
        3.2.2 CPCs的结构与形貌第40-45页
    3.3 碳质光子晶体(CPCs)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第45-54页
        3.3.1 CPCs的循环伏安测试第46-47页
        3.3.2 CPCs的充放电性能第47-49页
        3.3.3 CPCs的倍率性能第49-50页
        3.3.4 CPCs的长循环性能第50-51页
        3.3.5 CPCs的阻抗性能第51页
        3.3.6 CPCs的电容性容量第51-53页
        3.3.7 CPCs循环后的形貌第53-54页
    3.4 碳质光子晶体(CPCs)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第54-61页
        3.4.1 CPCs的循环伏安测试第54-55页
        3.4.2 CPCs的充放电性能第55-56页
        3.4.3 CPCs的倍率性能第56-57页
        3.4.4 CPCs的长循环性能第57-58页
        3.4.5 CPCs的阻抗性能第58-59页
        3.4.6 CPCs循环后的形貌第59-61页
    3.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4章 花生壳热解硬碳的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研究第62-89页
    4.1 引言第62页
    4.2 花生壳热解硬碳(PSDHCs)第62-65页
        4.2.1 花生壳热解硬碳(PSDHCs)的制备第62-63页
        4.2.2 花生壳热解硬碳(PSDHCs)的活化第63-65页
    4.3 热解温度对PSDHCs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的影响第65-71页
        4.3.1 PSDHC-T的结构与形貌第65-67页
        4.3.2 PSDHC-T的充放电性能第67-69页
        4.3.3 PSDHC-600 的循环伏安测试第69页
        4.3.4 PSDHC-600 的倍率性能第69-70页
        4.3.5 PSDHC-600 的长循环性能第70-71页
    4.4 活化剂对PSDHCs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的影响第71-78页
        4.4.1 PSDHC-A的结构与形貌第71-73页
        4.4.2 PSDHC-A的恒流充放电性能第73-74页
        4.4.3 PSDHC-KOH的循环伏安测试第74-75页
        4.4.4 PSDHC-KOH的倍率性能第75-76页
        4.4.5 PSDHC-KOH的长循环性能第76-77页
        4.4.6 PSDHCs的阻抗性能第77页
        4.4.7 PSDHC-KOH的电容性容量第77-78页
    4.5 PSDHCs钠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第78-83页
        4.5.1 PSDHCs循环伏安测试第78-79页
        4.5.2 PSDHCs恒流充放电性能第79-81页
        4.5.3 PSDHCs倍率性能第81页
        4.5.4 PSDHCs长循环性能第81-82页
        4.5.5 PSDHCs的阻抗性能第82-83页
    4.6 活化前后样品结构对比分析第83-88页
        4.6.1 形貌分析第83-84页
        4.6.2 元素成分分析第84-85页
        4.6.3 孔隙结构分析第85-86页
        4.6.4 循环后的结构分析第86-88页
    4.7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5章 橘皮热解硬碳的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研究第89-111页
    5.1 引言第89页
    5.2 橘皮热解硬碳 (OPDHCs)第89-95页
        5.2.1 OPDHCs的制备第89-90页
        5.2.2 OPDHCs的结构和形貌第90-95页
    5.3 OPDHCs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第95-100页
        5.3.1 OPDHCs循环伏安测试第95-96页
        5.3.2 OPDHCs恒流充放电性能第96-98页
        5.3.3 OPDHCs的倍率性能第98-99页
        5.3.4 OPDHCs的长循环性能第99页
        5.3.5 OPDHCs阻抗性能第99-100页
    5.4 OPDHCs钠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第100-104页
        5.4.1 OPDHCs的循环伏安测试第100-101页
        5.4.2 OPDHCs的恒流充放电性能第101-102页
        5.4.3 OPDHCs的倍率性能第102-103页
        5.4.4 OPDHCs的长循环性能第103-104页
    5.5 锂离子和钠离子电池负极性能比较第104-110页
        5.5.1 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比较第104-106页
        5.5.2 钠离子电池负极性能比较第106-110页
    5.6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第6章 聚苯乙烯热解硬碳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研究第111-130页
    6.1 前言第111页
    6.2 多孔聚苯乙烯(MPS)第111-112页
    6.3 聚苯乙烯热解硬碳(PDPC)第112-119页
        6.3.1 聚苯乙烯热解硬碳(PDPC)的制备第112-114页
        6.3.2 PDPC的结构与形貌第114-115页
        6.3.3 PDPC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第115-119页
    6.4 PDPC/WS_2复合材料第119-129页
        6.4.1 PDPC/WS_2复合材料制备第119-121页
        6.4.2 PDPC/WS_2的结构与形貌第121-124页
        6.4.3 PDPC/WS_2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第124-129页
    6.5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结论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5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51-153页
致谢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教辅图书中的二维码应用研究
下一篇:缓倾岩层隧道塌方机理及治理措施研究--以叙大铁路正峰寺隧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