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3.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2.1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涵义 | 第16-18页 |
2.1.1 食品的涵义 | 第16-17页 |
2.1.2 食品安全的涵义 | 第17-18页 |
2.1.3 流通领域的涵义 | 第18页 |
2.2 食品安全监管的涵义及法律基础 | 第18-20页 |
2.2.1 食品安全监管的涵义 | 第18-19页 |
2.2.2 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基础 | 第19-20页 |
2.3 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3.1 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2.3.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1页 |
2.3.3 政府规制理论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乐亭县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 第23-42页 |
3.1 乐亭县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 第23-28页 |
3.1.1 乐亭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 第24页 |
3.1.2 乐亭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机构设置情况 | 第24-26页 |
3.1.3 乐亭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监管人员情况 | 第26-28页 |
3.2 乐亭县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问题 | 第28-34页 |
3.2.1 政府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 | 第29-30页 |
3.2.2 市场监督管理局面临监管困境 | 第30-31页 |
3.2.3 流通领域食品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 第31-32页 |
3.2.4 消费者食品安全观念落后与维权能力不足 | 第32-33页 |
3.2.5 安全监管法治环境有待改善 | 第33-34页 |
3.3 乐亭县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41页 |
3.3.1 监管体制不顺畅 | 第34-35页 |
3.3.2 机构改革不科学 | 第35-36页 |
3.3.3 经营者的观念落后和行为不端 | 第36-38页 |
3.3.4 法律缺乏可操作性 | 第38页 |
3.3.5 宣传教育不到位 | 第38-39页 |
3.3.6 外部压力不足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日韩新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借鉴 | 第42-47页 |
4.1 日韩新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做法 | 第42-44页 |
4.1.1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做法 | 第42-43页 |
4.1.2 韩国和新加坡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做法 | 第43-44页 |
4.2 日韩新食品安全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 第44-46页 |
4.2.1 监管机构设置必须科学 | 第44-45页 |
4.2.2 相关法律体系必须完善 | 第45页 |
4.2.3 安全监管科技手段必须提高 | 第45-46页 |
4.2.4 对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必须加大 | 第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乐亭县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47-56页 |
5.1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机构改革 | 第47-49页 |
5.1.1 深化“放管服”改革 | 第47-48页 |
5.1.2 科学设置监管部门 | 第48页 |
5.1.3 加强综合治理 | 第48-49页 |
5.2 加强部门建设,提高履职能力 | 第49-51页 |
5.2.1 健全基层派出机构 | 第49页 |
5.2.2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 第49-50页 |
5.2.3 提高监管技术水平 | 第50-51页 |
5.3 拓宽监管渠道,加大违法成本 | 第51-53页 |
5.3.1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管 | 第51-52页 |
5.3.2 落实交叉执法、随机选取执法人员 | 第52页 |
5.3.3 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 | 第52-53页 |
5.4 强化宣传教育,提升维权能力 | 第53-54页 |
5.4.1 加强法规知识宣传 | 第53页 |
5.4.2 积极引导消费观念 | 第53-54页 |
5.5 推进依法治县,优化发展环境 | 第54-55页 |
5.5.1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 第54-55页 |
5.5.2 健全完善执法监督体系 | 第5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