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苦荞黄酮含量研究与千金子抗癌因子L3提取和结构修饰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部分 苦荞黄酮含量研究第12-46页
    第1章 引言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营养成分第13-16页
            1.2.1 蛋白质和脂肪第15页
            1.2.2 维生素第15页
            1.2.3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第15-16页
            1.2.4 无机盐第16页
            1.2.5 Cr~(3+)含量第16页
            1.2.6 粗纤维第16页
        1.3 苦荞生物活性第16-18页
            1.3.1 苦荞麦对血糖的影响第17页
            1.3.2 苦荞麦对血脂的影响第17-18页
            1.3.3 降脂机制第18页
        1.4 苦荞麦的开发利用第18-19页
            1.4.1 保健食品和饮料第18-19页
            1.4.2 黄酮产品和化妆品第19页
            1.4.3 饲料第19页
            1.4.4 发展前景第19页
        1.5 研究进展第19-22页
    第2章 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设计第22-28页
        2.1 HPLC硅胶洗脱柱原理第22页
        2.2 梯度洗脱的目的第22页
        2.3 苦荞黄酮的洗脱梯度第22-23页
        2.4 重现性、精密度、加样回收率的目的第23页
        2.5 系统适应性试验第23-24页
        2.6 提取方法的确定第24页
        2.7 波长确定第24-26页
        2.8 提取方法的选择第26-27页
        2.9 确定提取量与被测样品第27页
        2.10 标准样贮备第27-28页
    第3章 实验过程第28-31页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8页
        3.2 提取与分析第28-2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9-31页
    第4章 黄酮含量测定第31-36页
        4.1 色谱条件第31页
        4.2 溶液的制备第31-32页
            4.2.1 对照品溶液的配置第31-32页
            4.2.2 供试溶液制备第32页
        4.3 线性关系第32-34页
        4.4 精密度实验第34页
        4.5 重复性实验第34页
        4.6 稳定性实验第34页
        4.7 加样回收率实验第34-35页
        4.8 样品的测定第35-36页
    第5章 样品测定结果与分析第36-46页
        5.1 样品测定结果第36-40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40-41页
        5.3 分析方法第41-43页
        5.4 讨论第43-44页
        5.5 结论第44-46页
第二部分 千金子抗癌因子L3提取与结构修饰第46-58页
    第6章 千金子研究背景以及待解决问题第46-48页
        6.1 大环二萜的生理活性第46页
        6.2 千金子的研究进展第46-47页
        6.3 千金子大环二萜的活性研究第47页
        6.4 千金子抗癌因子L_3研究进展第47-48页
    第7章 千金子抗癌因子L_3提取第48-50页
        7.1 样品与试剂第48页
        7.2 千金子抗癌因子L_3提取和试验第48-50页
            7.2.1 浸泡提取第48页
            7.2.2 收集第48-49页
            7.2.3 检验第49页
            7.2.4 装柱洗脱第49-50页
    第8章 母体醇制备与L_3结构修饰第50-58页
        8.1 母体醇制备第50-51页
            8.1.1 点样检测第50页
            8.1.2 萃取第50页
            8.1.3 母体醇第50-51页
        8.2 单酰基产物合成条件第51-52页
            8.2.1 单酰基反应条件筛选第51-52页
            8.2.2 单酰基取代条件讨论第52页
        8.3 单酰基乙酰基取代反应第52-53页
        8.4 单酰基苯甲酰基取代反应第53-54页
        8.5 双酰基产物合成条件第54-55页
            8.5.1 双酰基反应条件筛选第54页
            8.5.2 双酰基取代条件讨论第54-55页
        8.6 双酰基双乙酰基取代反应第55-56页
        8.7 双酰基双苯甲酰基取代反应第56-57页
        8.8 双酰基双苯乙酰基取代反应第57-58页
结论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66-67页
附录:主要化合物图谱第67-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县B镇农村选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乐亭县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