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重点和难点 | 第18页 |
1.5.1 研究的重点 | 第18页 |
1.5.2 研究的难点 | 第18页 |
1.6 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 第18-21页 |
1.6.1 主要观点 | 第18-19页 |
1.6.2 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2章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概述 | 第21-31页 |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21-23页 |
2.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特点 | 第21-23页 |
2.1.2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涵 | 第23页 |
2.2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 | 第23-27页 |
2.2.1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 | 第23-24页 |
2.2.2 推进中学德育育人工作的需要 | 第24-26页 |
2.2.3 促进中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 | 第26-27页 |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关系 | 第27-31页 |
2.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导向17 | 第27-28页 |
2.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 第28页 |
2.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 | 第28-31页 |
第3章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 第31-41页 |
3.1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特点 | 第31-34页 |
3.1.1 培育要求的目的性 | 第31-32页 |
3.1.2 培育内容的层次性 | 第32页 |
3.1.3 培育形式的多样性 | 第32-33页 |
3.1.4 培育过程的实践性 | 第33-34页 |
3.2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内容 | 第34-41页 |
3.2.1 国家建设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第35-36页 |
3.2.2 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第36-38页 |
3.2.3 公民修德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第38-41页 |
第4章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41-68页 |
4.1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调查基本情况 | 第41-44页 |
4.1.1 调查对象 | 第41页 |
4.1.2 调查方法 | 第41页 |
4.1.3 调查内容 | 第41-42页 |
4.1.4 调查问卷统计 | 第42-44页 |
4.2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调查现状 | 第44-55页 |
4.2.1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积极正面的方面 | 第44-49页 |
4.2.2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9-55页 |
4.3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55-68页 |
4.3.1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55-58页 |
4.3.2 学校教育的影响 | 第58-62页 |
4.3.3 家庭教育的影响 | 第62-64页 |
4.3.4 个人自我教育的影响 | 第64-68页 |
第5章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 第68-83页 |
5.1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 第68-71页 |
5.1.1 充分运用社会舆论的宣传导向作用 | 第68-70页 |
5.1.2 形成有效的社会各界协调工作机制 | 第70页 |
5.1.3 积极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影响 | 第70-71页 |
5.2 构建完善的学校德育育人体系 | 第71-75页 |
5.2.1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理论教学作用 | 第71-72页 |
5.2.2 积极运用校园文化活动的熏陶作用 | 第72-74页 |
5.2.3 加强学校管理服务育人的功能作用 | 第74-75页 |
5.3 充分发挥父母的榜样示范 | 第75-77页 |
5.3.1 父母对子女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 第75-76页 |
5.3.2 父母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 | 第76页 |
5.3.3 父母与子女间的思想交流 | 第76-77页 |
5.4 积极开展多彩的个人社会实践 | 第77-83页 |
5.4.1 国家建设的价值目标与个人成才目标相统一 | 第78-79页 |
5.4.2 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与个人社会言行相统一 | 第79-80页 |
5.4.3 公民修德的价值要求与个人道德实践相统一 | 第80-83页 |
结语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附录 | 第91-99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