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交往行为理论视阈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导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6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6页
    1.3 研究思路及重点难点第16页
        1.3.1 研究思路第16页
        1.3.2 重点难点第16页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6-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2 创新之处第17-18页
第2章 交往行为理论与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概述第18-36页
    2.1 交往行为理论概述第18-26页
        2.1.1 交往行为理论的理论渊源第18-21页
        2.1.2 交往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1-24页
        2.1.3 交往行为理论的客观评析第24-26页
    2.2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概述第26-32页
        2.2.1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界定第26-28页
        2.2.2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消极影响第28-30页
        2.2.3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导控的意义第30-32页
    2.3 运用交往行为理论导控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重要性第32-36页
        2.3.1 建构网络公共领域合法性的需要第32-33页
        2.3.2 培育行为主体交往合理性的需要第33-34页
        2.3.3 增强网络交往行为有效性的需要第34-36页
第3章 交往行为理论视阈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实证分析第36-54页
    3.1 问卷调查研究设计第36-45页
        3.1.1 研究架构第36-40页
        3.1.2 问卷设计第40-41页
        3.1.3 数据分析第41-45页
    3.2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表现及特征第45-48页
        3.2.1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具体表现第45-47页
        3.2.2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主要特征第47-48页
    3.3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成因分析第48-54页
        3.3.1 个人主观因素第48-49页
        3.3.2 法规制度因素第49-51页
        3.3.3 社会环境因素第51-54页
第4章 交往行为理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导控对策第54-65页
    4.1 确立导控原则第54-57页
        4.1.1 认知的真实性原则第54-55页
        4.1.2 行为的正当性原则第55-56页
        4.1.3 主体的真诚性原则第56-57页
    4.2 建立导控模式第57-62页
        4.2.1 培育行为主体的交往理性第57-58页
        4.2.2 构建合理化的网络交往秩序第58-60页
        4.2.3 维系网络公共领域的合法性第60-62页
    4.3 优化导控环境第62-65页
        4.3.1 改善家庭环境第62-63页
        4.3.2 净化校园环境第63-64页
        4.3.3 优化社会环境第64-65页
结束语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附录 1:试调查问卷第71-75页
附录 2:正式问卷第75-77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77-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下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志愿者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