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抗逆力的测度研究--基于16家上市银行的数据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页 |
1.3 论文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 第10-12页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1.4.1 论文中的创新之处 | 第12页 |
1.4.2 论文中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12-13页 |
第2章 银行抗逆力的文献综述和概念界定 | 第13-23页 |
2.1 抗逆力的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2.1.1 抗逆力定义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2.1.2 抗逆力经济学现象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2.1.3 抗逆力指标和模型的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2.2 银行抗逆力的概念界定 | 第17-23页 |
2.2.1 抗逆力的经济学意义 | 第17-19页 |
2.2.2 银行抗逆力研究与传统风险管理的区别 | 第19-20页 |
2.2.3 银行抗逆力研究的必要性 | 第20-23页 |
第3章 银行抗逆力不同层次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23-28页 |
3.1 银行抗逆力的表现形式 | 第23-24页 |
3.2 银行抗逆力的层次分析 | 第24-26页 |
3.3 银行抗逆力的作用机制 | 第26-28页 |
第4章 银行抗逆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 第28-33页 |
4.1 银行抗逆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4.1.1 银行的资源因素 | 第28页 |
4.1.2 银行的能力因素 | 第28-29页 |
4.1.3 银行的监管因素 | 第29-30页 |
4.1.4 银行的外部环境因素 | 第30页 |
4.2 银行抗逆力的指标体系构建 | 第30-33页 |
第5章 银行抗逆力测度模型的选择及实证结果分析 | 第33-46页 |
5.1 测度模型的理论选择 | 第33-35页 |
5.1.1 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优势分析 | 第33页 |
5.1.2 模型指标的权重设定 | 第33-34页 |
5.1.3 银行抗逆力水平的测度 | 第34页 |
5.1.4 银行抗逆力水平的模糊聚类分析 | 第34-35页 |
5.2 模型实证过程分析 | 第35-39页 |
5.2.1 模型数据的选择 | 第35页 |
5.2.2 统计数据的分析 | 第35-36页 |
5.2.3 模型的指标信息价值分析 | 第36-37页 |
5.2.4 银行抗逆力指标的权重分布 | 第37-39页 |
5.3 模型的结果分析 | 第39-46页 |
5.3.1 时间维度的银行抗逆力变化趋势 | 第39-41页 |
5.3.2 空间维度的银行抗逆力的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5.3.3 银行抗逆力动态聚类的结果分析 | 第42-46页 |
第6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46-51页 |
6.1 结论 | 第46-47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7-49页 |
6.2.1 建立主动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 第47页 |
6.2.2 重视保护性因素的作用时点选择 | 第47-48页 |
6.2.3 提倡跨领域的金融创新 | 第48页 |
6.2.4 建立政府和银行的合理性边界 | 第48-49页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