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10页
第一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概述第10-16页
    第一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概念及特征第10-12页
        一、基本含义第10页
        二、主要特征第10-12页
    第二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的重要意义第12-16页
        一、遵守和贯彻联合国公约的必然要求第12页
        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在少年司法中的体现第12-13页
        三、贯彻刑罚个别化原则的需要第13-14页
        四、有助于实现特殊预防和再社会化第14-16页
第二章 主要国家及地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评析第16-21页
    第一节 美国的相关制度评析第16-17页
    第二节 德国的相关制度评析第17-18页
    第三节 日本的相关制度评析第18-19页
    第四节 我国台湾地区相关制度评析第19-21页
第三章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运行现状及缺陷第21-36页
    第一节 运行现状第21-24页
        一、立法方面的现状第21-22页
        二、司法实践现状第22-24页
    第二节 存在缺陷第24-30页
        一、调查主体多元且混乱第25-26页
        二、社会调查制度存在不平等适用的问题第26-28页
        三、对社会调查评估报告定性及采信标准的不统一第28-30页
    第三节 原因分析第30-36页
        一、立法上的不明确甚至相互冲突第30-34页
        二、各级司法机关及办案人员对社会调查没有形成共识第34-35页
        三、没有形成相应的合作机制和工作模式第35-36页
第四章 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建议第36-43页
    第一节 明确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的基本原则第36-37页
        一、明确双向保护的原则第36页
        二、确立全面调查的原则第36-37页
    第二节 厘清社会调查的主体及分工第37-38页
        一、委托主体第37页
        二、受托主体第37-38页
    第三节 全面涵盖社会调查的对象第38-39页
    第四节 进一步细化社会调查的内容第39-40页
        一、共性方面第39-40页
        二、个性方面第40页
    第五节 有效规范社会调查的方式第40-41页
    第六节 彰显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地位第41-43页
        一、社会调查报告具有证据的关联性属性第41-42页
        二、社会调查报告具有证据的客观性属性第42页
        三、社会调查报告具有证据的合法性属性第42-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一、著作类第44页
    二、期刊类第44-46页
致谢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影视作品引起他人模仿侵权责任研究
下一篇:论未成年人父母监护权撤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