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半导体技术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材料论文--元素半导体论文

热还原—真空挥发富集提取锗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43页
    1.1 课题来源第21-22页
        1.1.1 课题来源第21页
        1.1.2 选题依据第21-22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24-40页
        1.3.1 锗的资源第24-26页
        1.3.2 锗的生产工艺过程第26-27页
        1.3.3 锗的分析检测方法第27页
        1.3.4 锗的提取理论研究第27-28页
        1.3.5 锗的主要提取方法概述第28-31页
        1.3.6 国内外从煤中提取锗第31-33页
        1.3.7 国内外从再生锗原料中提取锗第33-35页
        1.3.8 从粉煤灰中回收锗的研究现状第35页
        1.3.9 锗的主要用途第35-37页
        1.3.10 锗的产品及产量第37-39页
        1.3.11 锗的应用发展趋势第39-40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目标第40-42页
        1.4.1 研究内容第40-41页
        1.4.2 研究目标第41-42页
    1.5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第42-43页
第二章 低品位锗矿火法富集工艺研究第43-65页
    2.1 前言第43-44页
    2.2 临沧地区的锗资源第44-45页
        2.2.1 分布及资源量第44页
        2.2.2 赋存特征第44-45页
    2.3 锗矿挥发富集原理第45-47页
    2.4 锗矿冶炼方法第47-52页
        2.4.1 锗矿的化学组成第47-48页
        2.4.2 火法富集工艺流程第48-49页
        2.4.3 熔炼方法第49-50页
        2.4.4 冶炼设备第50-52页
    2.5 技术指标第52页
    2.6 技术关键第52-53页
    2.7 存在问题第53-54页
    2.8 试验部分第54-57页
        2.8.1 试验原料第54页
        2.8.2 还原剂的选择第54-55页
        2.8.3 试验步骤第55-56页
        2.8.4 还原挥发原理探讨第56页
        2.8.5 分析第56-57页
    2.9 结果与讨论第57-63页
        2.9.1 不同温度下添加不同量的次亚磷酸钠对锗挥发率的影响第57-58页
        2.9.2 挥发温度对锗挥发率的影响第58-59页
        2.9.3 次亚磷酸钠用量对锗挥发率的影响第59-60页
        2.9.4 挥发时间对锗挥发率的影响第60-61页
        2.9.5 优选条件试验第61-62页
        2.9.6 挥发炉渣品位与锗挥发率的关系第62页
        2.9.7 本工艺的优势第62-63页
    2.10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三章 常压高温分段焙烧挥发富集回收锗研究第65-84页
    3.1 前言第65-68页
    3.2 常压高温分段焙烧挥发富集锗的原理分析第68-71页
    3.3 试验部分第71-76页
        3.3.1 原料第71-73页
        3.3.2 试验设备第73-74页
        3.3.3 试验方案设计第74-75页
        3.3.4 试验流程第75页
        3.3.5 试验步骤第75-76页
        3.3.6 分析第76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76-82页
        3.4.1 分段焙烧温度的选择第76-77页
        3.4.2 挥发温度对精矿烧减率及锗挥发率的影响第77-78页
        3.4.3 精矿粒度对精矿烧减率及锗挥发率的影响第78-79页
        3.4.4 料层厚度对精矿烧减率和锗挥发率的影响第79-80页
        3.4.5 挥发时间对精矿烧减率和锗挥发的影响第80-81页
        3.4.6 优选条件试验第81-82页
    3.5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四章 次亚磷酸钠热还原-真空挥发提取锗实验设计第84-104页
    4.1 前言第84页
    4.2 次亚磷酸钠热还原真空挥发原理分析第84-91页
        4.2.1 次亚磷酸钠在锗还原反应中的作用第84-85页
        4.2.2 热还原挥发反应过程原理第85-86页
        4.2.3 真空挥发原理分析第86-87页
        4.2.4 次亚磷酸钠热还原真空挥发过程理论分析第87-91页
    4.3 试验部分第91-95页
        4.3.1 原料第91页
        4.3.2 仪器设备和试剂第91-93页
        4.3.3 试验方案设计第93-94页
        4.3.4 试验步骤第94-95页
        4.3.5 分析第95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95-103页
        4.4.1 正交试验设计第95-96页
        4.4.2 正交试验结果第96页
        4.4.3 正交试验直观分析第96-102页
        4.4.4 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第102-103页
    4.5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五章 次亚磷酸钠热还原-真空挥发富集提取锗研究第104-120页
    5.1 前言第104页
    5.2 试验部分第104-115页
        5.2.1 焙烧挥发温度对精矿烧减率及锗挥发率的影响第104-106页
        5.2.2 次亚磷酸钠对精矿烧减率及锗挥发率的影响第106-108页
        5.2.3 真空度对精矿烧减率及锗挥发率的影响第108-109页
        5.2.4 精矿粒度对精矿烧减率及锗挥发率的影响第109-111页
        5.2.5 料层厚度对精矿烧减率及锗挥发率的影响第111-112页
        5.2.6 焙烧还原挥发时间对精矿烧减率和锗挥发率的影响第112-114页
        5.2.7 不同来源的低品位锗精矿采用本工艺优化条件试验结果第114-115页
    5.3 产出的锗精矿质量分析第115-116页
    5.4 热还原真空挥发富集回收锗工艺与常压高温焙烧分段富集锗工艺比较第116-117页
    5.5 热还原真空挥发富集锗工艺与硫酸浸出-丹宁沉淀-盐酸蒸馏分离回收锗工艺比较第117-118页
    5.6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第六章 碱氧化预处理蒸馏分离回收还原精矿中锗的研究第120-135页
    6.1 前言第120-122页
    6.2 试验部分第122-128页
        6.2.1 原料第122-124页
        6.2.2 试验设备第124-126页
        6.2.3 方法原理第126-127页
        6.2.4 试验方案设计第127页
        6.2.5 工艺流程第127-128页
        6.2.6 试验步骤第128页
        6.2.7 分析第128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28-134页
        6.3.1 氢氧化钠用量对锗回收率的影响第128-129页
        6.3.2 过氧化氢用量对锗回收率的影响第129-130页
        6.3.3 预处理时间对锗回收率的影响第130-131页
        6.3.4 工业盐酸用量对对锗回收率的影响第131-132页
        6.3.5 不同含锗量锗精矿的处理情况第132页
        6.3.6 优化条件试验第132-134页
    6.4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135-141页
    7.1 主要结论第135-138页
        7.1.1 提出了次亚磷酸钠热还原挥发提取低品位锗矿中锗的新方法第135页
        7.1.2 进行了常压高温分段焙烧挥发富集回收低品位锗精矿中锗的研究第135-136页
        7.1.3 研究开发了次亚磷酸钠热还原真空挥发富集回收锗的新方法第136-137页
        7.1.4 研究开发了“碱氧化预处理-盐酸蒸馏分离回收还原精矿中锗”的新工艺第137-138页
    7.2 特色与创新第138-139页
        7.2.1 方法创新第138-139页
        7.2.2 工艺创新第139页
        7.2.3 理论创新第139页
    7.3 应用情况第139-140页
    7.4 展望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1页
附录A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51-154页
附录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编的专著第154-157页
附录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负责和参与研究项目第157-159页
附录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第159-163页
附录E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国家标准制(修)定情况第163-166页
附录F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及荣誉第166-167页
附录G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资格证书第167-168页
致谢第168-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武汉市农业发展与城镇化协调度评价
下一篇:基于居民感知的恩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