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燃煤发电指标体系的分析 | 第21-57页 |
2.1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 第21-22页 |
2.2 燃煤发电指标体系 | 第22-35页 |
2.2.1 新指标体系的形成基础 | 第22-23页 |
2.2.2 新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说明及基准值的确定 | 第23-24页 |
2.2.3 新指标体系与原先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 第24-35页 |
2.3 主要新增指标的分析 | 第35-52页 |
2.3.1 锅炉设备 | 第35-40页 |
2.3.1.1 锅炉简介 | 第35-37页 |
2.3.1.2 燃煤发电锅炉工作过程 | 第37-38页 |
2.3.1.3 燃煤发电锅炉的节能改造 | 第38-40页 |
2.3.2 泵、风机系统工艺及能效 | 第40-45页 |
2.3.2.1 科学合理的选型 | 第41-42页 |
2.3.2.2 选择最合适的调节方式 | 第42-43页 |
2.3.2.3 保证泵与风机的安装检修质量 | 第43-44页 |
2.3.2.4 原有泵和风机的改造 | 第44-45页 |
2.3.3 汞及其化合物脱除工艺 | 第45-48页 |
2.3.3.1 燃烧前脱汞 | 第46-47页 |
2.3.3.2 燃烧中脱汞 | 第47页 |
2.3.3.3 燃烧后脱汞 | 第47-48页 |
2.3.4 单位发电量氮氧化物排放量 | 第48-52页 |
2.3.4.1 单位发电量氮氧化物排放量的计算 | 第49页 |
2.3.4.2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 第49-52页 |
2.4 燃煤发电指标体系计算的说明及存在的问题 | 第52-55页 |
2.4.1 新指标体系清洁生产评价指数的计算 | 第52-53页 |
2.4.2 新指标体系中的问题 | 第53-5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3 燃煤发电指标体系的案例应用 | 第57-78页 |
3.1 企业概况 | 第57-59页 |
3.2 审核前清洁生产水平定位 | 第59-66页 |
3.3 确定清洁生产目标 | 第66-67页 |
3.4 企业清洁生产中/高费方案简介 | 第67-69页 |
3.5 中/高费方案实施效果 | 第69-70页 |
3.6 审核后清洁生产水平变化情况 | 第70-77页 |
3.7 持续清洁生产方案 | 第77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4.1 结论 | 第78-79页 |
4.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附录清单 | 第84-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