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生物载体特性检测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1.1 生物载体物理特性的检测 | 第12-13页 |
1.1.2 生物载体生化特性的检测 | 第13-19页 |
1.1.3 生化特性检测的运行方式 | 第19页 |
1.2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生物载体生化特性图谱的测定方法及架构 | 第22-27页 |
2.1 生物载体生化特性图谱的测定方法 | 第22-25页 |
2.2 生物载体生化特性图谱的架构 | 第25-27页 |
第3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3.1 试验用生物载体 | 第27-28页 |
3.2 试验装置及运行 | 第28-31页 |
3.2.1 试验装置 | 第28-29页 |
3.2.2 试验用水 | 第29-30页 |
3.2.3 运行及反冲洗 | 第30-31页 |
3.3 检测项目与方法 | 第31-33页 |
第4章 人工配水生化特性曲线族的测定 | 第33-53页 |
4.1 挂膜启动 | 第33-40页 |
4.1.1 挂膜启动方式 | 第33页 |
4.1.2 挂膜启动过程 | 第33-40页 |
4.2 不同进水浓度梯度下的运行检测 | 第40-46页 |
4.2.1 第一浓度段的运行检测 | 第40-41页 |
4.2.2 第二浓度段的运行检测 | 第41-42页 |
4.2.3 第三浓度段的运行检测 | 第42-44页 |
4.2.4 第四浓度段的运行检测 | 第44-45页 |
4.2.5 第五浓度段的运行检测 | 第45-46页 |
4.3 数据处理与生化特性曲线族的绘制 | 第46-49页 |
4.4 生化特性曲线特征值的定义与计算分析 | 第49-51页 |
4.4.1 有效容积负荷的定义与计算分析 | 第49-50页 |
4.4.2 斜率增长率的定义与计算分析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生物载体生化特性的差异性分析 | 第53-82页 |
5.1 曲线特征值的可靠性检验 | 第53-59页 |
5.1.1 有效容积负荷的可靠性检验 | 第53-55页 |
5.1.2 斜率增长率的可靠性检验 | 第55-59页 |
5.2 单位容积表面积对有效容积负荷的影响 | 第59-69页 |
5.2.1 单位容积表面积的计算 | 第60页 |
5.2.2 混合液中MLSS占总生物量的比例 | 第60-61页 |
5.2.3 生物膜量与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 第61-64页 |
5.2.4 生物膜量与有效容积负荷的相关性分析 | 第64-65页 |
5.2.5 单位容积表面积与生物膜量和污染物去除率的关系 | 第65-69页 |
5.3 单位容积表面积对斜率增长率的影响 | 第69-72页 |
5.3.1 生物膜量与斜率增长率的关系 | 第70-71页 |
5.3.2 单位容积表面积与生物膜量的关系 | 第71-72页 |
5.4 载体结构对有效容积负荷和斜率增长率的影响 | 第72-79页 |
5.4.1 载体结构对生物膜厚度的影响 | 第73-74页 |
5.4.2 载体结构对生物膜活性的影响 | 第74-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第6章 生化特性曲线族应用的探讨 | 第82-88页 |
6.1 生物载体生化特性的评价 | 第82页 |
6.2 生物载体的选型 | 第82-84页 |
6.3 生物载体的开发、改性 | 第84-85页 |
6.4 智能库系统的设计 | 第85-8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8-90页 |
7.2 创新点 | 第90页 |
7.3 建议与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