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0-20页 |
四、可能的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习近平改革方法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一、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 第22-24页 |
(一)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思想的自觉运用 | 第22-23页 |
(二) 遵循统筹协调的一般演进逻辑 | 第23-24页 |
(三)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第24页 |
二、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方法 | 第24-27页 |
(一)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原则 | 第25页 |
(二)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 第25-26页 |
(三) 强调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 第26-27页 |
三、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 第27-30页 |
(一)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 第27-28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的逻辑起点 | 第30-35页 |
一、当前我国改革面临的现实困难 | 第30-31页 |
二、当前社会矛盾焦点的阶段性特征 | 第31-33页 |
(一) 时间与空间叠加 | 第31页 |
(二) 难度与广度交织 | 第31-32页 |
(三) 风险与挑战并存 | 第32-33页 |
三、赋予改革方法论新内涵的现实要求 | 第33-35页 |
(一) 更加强调改革的方向、立场、原则性问题 | 第33页 |
(二) 更加突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措施的协调性 | 第33-34页 |
(三) 更加突出保持改革的战略定力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聚焦重大矛盾: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的理论核心 | 第35-43页 |
一、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建设重大关系的接续探索 | 第35-37页 |
(一) 邓小平的“两手抓”辩证法 | 第35-36页 |
(二) 江泽民的“论十二大关系”辩证法 | 第36-37页 |
(三) 胡锦涛的“十个结合”辩证法 | 第37页 |
二、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辩证法的继承与创新 | 第37-43页 |
(一) 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统一 | 第38-39页 |
(二) “蹄疾”与“步稳”相统一 | 第39-41页 |
(三)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强化思维方法: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的重要遵循 | 第43-50页 |
一、战略思维方法 | 第43-44页 |
二、辩证思维方法 | 第44-45页 |
三、历史思维方法 | 第45-46页 |
四、创新思维方法 | 第46-48页 |
五、底线思维方法 | 第48-50页 |
第六章 扭住关键问题: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的实践导向 | 第50-58页 |
一、深化改革坚持“精准发力论” | 第50-51页 |
二、依法治国坚持“关键少数论” | 第51-53页 |
三、理想信念建设坚持“补钙论” | 第53-54页 |
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两山论” | 第54-56页 |
五、干部作风建设坚持“钉钉子精神” | 第56-58页 |
第七章 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的鲜明特色 | 第58-68页 |
一、整体性: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 | 第58-60页 |
(一) 更加侧重对改革顶层设计的宏观思考 | 第58-59页 |
(二) 推动改革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 第59页 |
(三) 形成各领域各层次问题统筹解决的综合效应 | 第59-60页 |
二、协同性:注重改革的协调发力 | 第60-62页 |
(一) 破解经济新常态下发展不平衡的有力武器 | 第60-61页 |
(二) 把握好中央与地方大政方针的统一性 | 第61-62页 |
(三) 着眼于“两个大局”推进对外开放体系的深化 | 第62页 |
三、稳健性:把握好创新突破和改革定力的度 | 第62-65页 |
(一) 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是改革的大局 | 第63页 |
(二) 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增强改革动力 | 第63-64页 |
(三) 严守社会民生改善的底线 | 第64-65页 |
四、人民性:以人民本位增进人民的获得感 | 第65-68页 |
(一) 实现共享发展要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 第65页 |
(二) 最大程度上凝聚人民的改革共识 | 第65-66页 |
(三) 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