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第3-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41页 |
1.1 植物免疫系统 | 第13-22页 |
1.1.1 植物PTI反应 | 第13-17页 |
1.1.2 植物ETI反应 | 第17-21页 |
1.1.3 植物ETS反应 | 第21-22页 |
1.2 程序性细胞死亡 | 第22-27页 |
1.2.1 动物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 第23页 |
1.2.2 植物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 第23-27页 |
1.3 植物转录因子在抗病反应中的作用 | 第27-32页 |
1.3.1 植物免疫反应中转录因子的调控 | 第27-29页 |
1.3.2 转录因子的穿梭 | 第29-30页 |
1.3.3 植物转录因子调控NLR蛋白的激活 | 第30页 |
1.3.4 病原菌效应蛋白对植物转录因子的抑制 | 第30-32页 |
1.4 稻瘟菌效应蛋白激发的植物免疫反应 | 第32-39页 |
1.4.1 稻瘟菌侵染水稻的机制 | 第32-34页 |
1.4.2 稻瘟菌效应蛋白的研究现状 | 第34-35页 |
1.4.3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现状 | 第35-36页 |
1.4.4 病原菌效应蛋白和水稻抗性蛋白的识别机制 | 第36-38页 |
1.4.5 稻瘟菌效应蛋白对水稻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 第38-3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9-4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41-5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1-43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41页 |
2.1.2 菌株和载体 | 第41-42页 |
2.1.3 基因号(Accession number) | 第42页 |
2.1.4 Western blot实验所用抗体及试剂 | 第42-4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3-56页 |
2.2.1 载体构建 | 第43-45页 |
2.2.2 质粒DNA的提取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5-46页 |
2.2.3 CTAB法提取水稻总DNA | 第46页 |
2.2.4 水稻叶片总RNA的提取和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46-47页 |
2.2.5 水稻/烟草叶片总蛋白的提取 | 第47页 |
2.2.6 酵母双杂交实验 | 第47-49页 |
2.2.7 GST Pull-down实验 | 第49-50页 |
2.2.8 烟草叶片中瞬时表达蛋白 | 第50-51页 |
2.2.9 免疫共沉淀 | 第51-52页 |
2.2.10 Punch inoculation方法接种稻瘟菌于水稻材料 | 第52页 |
2.2.11 Spray inoculation方法接种稻瘟菌于水稻材料 | 第52页 |
2.2.12 ROS实验 | 第52-53页 |
2.2.13 DAB染色 | 第53页 |
2.2.14 水稻遗传杂交 | 第53页 |
2.2.15 水稻原生质体制备及转化 | 第53-54页 |
2.2.16 拟南芥原生质体转录因子活性分析实验 | 第54-56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56-82页 |
3.1 稻瘟菌效应蛋白AvrPiz-t与水稻bZIP转录因子APIP5相互作用 | 第56-62页 |
3.1.1 酵母双杂交验证AvrPiz-t与APIP5相互作用 | 第56-57页 |
3.1.2 GST pull-down实验验证AvrPiz-t与APIP5相互作用 | 第57-58页 |
3.1.3 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AvrPiz-t与APIP5相互作用 | 第58页 |
3.1.4 LCI实验验证AvrPiz-t与APIP5相互作用 | 第58-59页 |
3.1.5 酵母双杂交和LCI验证APIP5的N末端与AvrPiz-t互作 | 第59-60页 |
3.1.6 BiFC实验验证APIP5与AvrPiz-t在植物细胞质中相互作用 | 第60-61页 |
3.1.7 APIP5形成同源二聚体,二聚化的APIP5与AvrPiz-t相互作用 | 第61-62页 |
3.2 APIP5的亚细胞定位以及与AvrPiz-t的共定位 | 第62-68页 |
3.2.1 bZIP转录因子APIP5主要定位于植物细胞质和细胞膜 | 第62-63页 |
3.2.2 APIP5区段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63-65页 |
3.2.3 APIP5蛋白的NLS和NES基序是有功能的 | 第65-66页 |
3.2.4 APIP5与AvrPiz-t主要共定位于细胞质 | 第66-68页 |
3.3 水稻中抑制表达APIP5诱导细胞死亡、ROS产生和对稻瘟菌的抗性 | 第68-75页 |
3.3.1 RNAi抑制表达APIP5诱导水稻叶片细胞死亡 | 第68-70页 |
3.3.2 抑制表达APIP5引起细胞死亡和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变化 | 第70-71页 |
3.3.3 抑制表达APIP5促进PAMPs诱导的ROS增加 | 第71-72页 |
3.3.4 抑制表达APIP5增强了水稻对稻瘟菌的抗病性 | 第72-73页 |
3.3.5 水稻中异源表达AvrPiz-t抑制PAMPs对APIP5的诱导表达 | 第73-74页 |
3.3.6 水稻中异源表达AvrPiz-t加剧了APIP5 RNAi诱导的细胞死亡表型 | 第74-75页 |
3.4 AvrPiz-t对APIP5转录活性影响分析 | 第75-78页 |
3.4.1 APIP5在酵母中具有转录活性 | 第75-76页 |
3.4.2 APIP5在植物原生质体中具有转录激活活性 | 第76-77页 |
3.4.3 AvrPiz-t特异性的抑制了APIP5的转录激活活性 | 第77-78页 |
3.5 Piz-t与APIP5的调控关系分析 | 第78-79页 |
3.6 APIP5与R蛋白Piz-t存在相互作用 | 第79-80页 |
3.7 APIP5在Piz-t介导的ETI反应后期显著诱导 | 第80-82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82-86页 |
4.1 讨论 | 第82-85页 |
4.1.1 半活体营养型病原菌效应蛋白AvrPiz-t促进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 | 第82页 |
4.1.2 在水稻和稻瘟菌互作过程中APIP5的胞内运输 | 第82-83页 |
4.1.3 APIP5负调控植物细胞死亡 | 第83页 |
4.1.4 APIP5是Piz-t蛋白累积必需的,并且Piz-t能够稳定APIP5蛋白 | 第83-84页 |
4.1.5 稻瘟菌侵染水稻过程中AvrPiz-t、APIP5和Piz-t的互作模型 | 第84-85页 |
4.2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108页 |
附录 | 第108-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作者简历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