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论 | 第11-14页 |
一、问题提出:人工智能实体能否成为法律实体 | 第14-24页 |
(一) 背景:人工智能的概况 | 第14-19页 |
1. 结构派 | 第15-16页 |
2. 行为派 | 第16-17页 |
3. 能力派 | 第17页 |
4. 功能派 | 第17-18页 |
5. 原则派 | 第18-19页 |
(二) 人工智能的影响 | 第19-22页 |
1. 人工智能对个人的影响 | 第19-20页 |
2. 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 | 第20页 |
3. 人工智能对法律的影响 | 第20-22页 |
(三) 问题的产生:人工智能是否具备法律主体资格 | 第22-24页 |
二、分析:目前主流人工智能研究成果是否能成为法律主体 | 第24-33页 |
(一) 符号主义 | 第24-29页 |
1. 符号主义基本概况 | 第24-25页 |
2. 符号主义的哲学基础 | 第25-27页 |
3. 评述符号主义人工智能 | 第27-29页 |
(二) 联结主义 | 第29-33页 |
1. 联结主义的基本概述 | 第29-30页 |
2. 联结主义的哲学基础 | 第30-31页 |
3. 评析联结主义人工智能 | 第31-33页 |
三、人工智能与法律主体 | 第33-45页 |
(一) 法律主体的相关概述 | 第33-35页 |
(二) 法律主体的哲学背景 | 第35-38页 |
(三) 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 | 第38-42页 |
1. 人工智能实体的法律主体地位 | 第39-41页 |
2. 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的意义与必要性 | 第41-42页 |
(四) 人工智能与诉讼法律关系主体 | 第42-45页 |
1. 争讼法律关系中的人工智能 | 第42-43页 |
2. 审判法律关系中的人工智能 | 第43-45页 |
四、非公理推理系统(NARS)能否成为法律主体 | 第45-51页 |
(一) 非公理推理系统(NARS)的简介 | 第45-46页 |
(二) NARS系统的基本推理规则 | 第46-48页 |
(三) NARS系统的法律主体地位 | 第48-51页 |
五、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