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2-13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3-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3页 |
1.1 前言 | 第17-18页 |
1.2 光催化产氢 | 第18-20页 |
1.2.1 光催化进展 | 第18页 |
1.2.2 光催化材料 | 第18-19页 |
1.2.3 光催化实验体系 | 第19-20页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光电化学裂解水 | 第23-55页 |
2.1 光电化学原理 | 第24-33页 |
2.1.1 半导体-电解液的接触界面 | 第24-25页 |
2.1.2 半导体电极电化学反应 | 第25-27页 |
2.1.3 平带电位与Mott-Schottky理论 | 第27-30页 |
2.1.4 PEC系统产氢机理 | 第30-33页 |
2.2 光电化学体系 | 第33-41页 |
2.2.1 光电化学系统 | 第33-35页 |
2.2.2 光电化学结构 | 第35-40页 |
2.2.3 光源 | 第40-41页 |
2.3 光解水材料及工艺综述 | 第41-45页 |
2.3.1 光催化剂材料 | 第41-43页 |
2.3.2 材料合成工艺 | 第43-45页 |
2.3.3 光电极制备工艺 | 第45页 |
2.4 仪器原理综述 | 第45-47页 |
2.4.1 微观分析 | 第45-46页 |
2.4.2 电化学工作站 | 第46-47页 |
2.5 光催化特性参数 | 第47-53页 |
2.5.1 平衡电极电位 | 第47页 |
2.5.2 阻抗-电位法Mott-Schottky曲线 | 第47-48页 |
2.5.3 循环伏安法 | 第48-50页 |
2.5.4 光催化效率转换理论计算 | 第50-52页 |
2.5.5 光催化反应机理探究 | 第52-5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实验的实施 | 第55-69页 |
3.1 主要原料和仪器设备 | 第55-56页 |
3.2 电极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 第56页 |
3.2.1 材料合成 | 第56页 |
3.2.2 材料的微观分析 | 第56页 |
3.3 半导体光电极制备及PEC体系的搭建 | 第56-63页 |
3.3.1 电极的制备 | 第56-58页 |
3.3.2 实验体系的设计搭建 | 第58-63页 |
3.4 光催化的性能测试和机理研究 | 第63-67页 |
3.4.1 产氢性能测试 | 第63-66页 |
3.4.2 产氢的机理分析 | 第66-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9-93页 |
4.1 材料表征结果 | 第69-70页 |
4.1.1 XRD | 第69页 |
4.1.2 TEM | 第69-70页 |
4.2 产氢性能测试结果 | 第70-80页 |
4.2.1 平带电位 | 第70-74页 |
4.2.2 循环伏安测试结果 | 第74-78页 |
4.2.3 光催化产氢 | 第78-80页 |
4.3 光催化材料机理分析 | 第80-91页 |
4.3.1 电化学阻抗频率特性 | 第80-85页 |
4.3.2 光生载流子效率计算 | 第85-91页 |
4.4 总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3-95页 |
5.1 总结 | 第93页 |
5.2 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作者简介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