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1.1 磺化法 | 第10-11页 |
1.1.2 氯苯水解法 | 第11页 |
1.1.3 环己烷羟基化法 | 第11-12页 |
1.1.4 甲苯—苯甲酸法 | 第12页 |
1.1.5 环己烯法 | 第12-13页 |
1.1.6 拉西-胡克法 | 第13页 |
1.1.7 异丙苯法 | 第13-14页 |
1.2 直接催化苯羟基化制备苯酚反应中的氧化剂 | 第14-17页 |
1.2.1 以O_2为氧化剂 | 第15页 |
1.2.2 以N_2O为氧化剂 | 第15-16页 |
1.2.3 以H_2O_2为氧化剂 | 第16-17页 |
1.3 催化苯羟基化常用的催化剂 | 第17-22页 |
1.3.1 均相催化剂 | 第17-19页 |
1.3.2 非均相催化剂 | 第19-22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3-29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23-24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3 溶剂的除水除氧操作 | 第25-26页 |
2.4 主要分析表征仪器操作条件 | 第26-29页 |
2.4.1 红外光谱仪 | 第26页 |
2.4.2 紫外-可见光谱仪 | 第26页 |
2.4.3 气相色谱仪 | 第26-27页 |
2.4.4 气相-质谱联用仪 | 第27页 |
2.4.5 电化学工作站 | 第27页 |
2.4.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 第27-28页 |
2.4.7 同步热分析仪 | 第28页 |
2.4.8 氮吸附比表面积测定仪 | 第28页 |
2.4.9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催化苯羟基化制备苯酚体系中苯与苯酚定量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29-37页 |
3.1 引言 | 第29-30页 |
3.2 实验 | 第30-34页 |
3.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30页 |
3.2.2 定量方法 | 第30-33页 |
3.2.3 催化苯羟基化反应 | 第33-34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34-35页 |
3.3.1 定量分析方法的比较 | 第34页 |
3.3.2 苯与苯酚定量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二核铁(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苯及单取代苯羟基化的研究 | 第37-45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二核铁(Ⅱ)配合物的合成 | 第37-39页 |
4.2.1 二(吡啶2亚甲基)胺(L_1)的合成 | 第37-38页 |
4.2.2 配体丙炔基-二(吡啶2亚甲基)胺(L)的合成 | 第38页 |
4.2.3 二核铁(Ⅱ)配合物[Fe_2L_2(μ_2-Cl)_2Cl_2]的合成 | 第38-39页 |
4.3 催化苯羟基化反应 | 第3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39-43页 |
4.4.1 配合物[Fe_2L_2(μ_2-Cl)_2Cl_2]的合成与表征 | 第39-42页 |
4.4.2 催化苯及单取代苯羟基化反应 | 第42-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二种铁配合物功能化的二氧化硅介孔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苯羟基化的研究 | 第45-56页 |
5.1 引言 | 第45页 |
5.2 实验 | 第45-48页 |
5.2.1 配体的合成 | 第45-46页 |
5.2.2 配合物的合成 | 第46页 |
5.2.3 碘丙基三乙氧基硅烷(IPTES)的合成 | 第46-47页 |
5.2.4 铁配合物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 | 第47页 |
5.2.5 催化苯羟基化反应 | 第47-4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5.3.1 合成与表征 | 第48-50页 |
5.3.2 催化材料的形貌与孔隙分析 | 第50-52页 |
5.3.3 催化材料的反应活性 | 第52-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 文献 | 第58-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