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薯类作物病虫害论文--马铃薯(土豆)病虫害论文

植物广谱抗病基因RPW8.1转化马铃薯抗晚疫病菌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英文缩略表第10-11页
一、前言第11-25页
    1.1 马铃薯及马铃薯晚疫病第11-15页
        1.1.1 马铃薯第11页
        1.1.2 马铃薯晚疫病第11-14页
            1.1.2.1 马铃薯晚疫病的分类地位第11-12页
            1.1.2.2 马铃薯晚疫病生活史第12-14页
        1.1.3 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方法第14-15页
    1.2 病原菌入侵方式与植物防御体系第15-21页
        1.2.1 病原菌入侵植物细胞第15页
        1.2.2 植物防御体系第15-18页
        1.2.3 调控植物防御的相关激素信号途径第18-21页
    1.3 拟南芥广谱抗病基因RPW8第21-24页
        1.3.1 RPW8的结构特点第21-22页
        1.3.2 RPW8蛋白的功能研究及其定位第22-23页
        1.3.3 RPW8基因在其他作物上的应用第23-24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4-25页
二、材料与方法第25-32页
    2.1 实验材料第25-27页
        2.1.1 实验材料与供试菌株第25页
        2.1.2 载体与细菌菌株第25页
        2.1.3 试剂第25-26页
        2.1.4 仪器设备第26-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32页
        2.2.1 载体构建第27页
        2.2.2 三亲融合第27-28页
        2.2.3 转基因植株获得第28-29页
            2.2.3.1 植物转化第28页
            2.2.3.2 阳性鉴定第28页
            2.2.3.3 薯块获得第28-29页
        2.2.4 转基因株系基因表达量检测第29页
            2.2.4.1 植物总RNA提取第29页
            2.2.4.2 反转录PCR第29页
        2.2.5 晚疫病菌培养与收集第29页
        2.2.6 晚疫病菌侵染实验第29-32页
            2.2.6.1 离体叶片侵染实验第29-30页
            2.2.6.2 盆苗侵染实验第30-32页
三、结果及讨论第32-47页
    3.1 载体构建第32-34页
        3.1.1 构建载体第32页
        3.1.2 克隆载体阳性检测第32-33页
        3.1.3 获得携带阳性克隆载体的农杆菌第33-34页
    3.2 转基因株系获得第34-36页
        3.2.1 转化子获得第34页
        3.2.2 阳性株鉴定第34-35页
        3.2.3 转基因株系中RPW8.1基因表达量检测第35-36页
    3.3 晚疫病侵染实验第36-39页
        3.3.1 离体叶片侵染实验第36-37页
        3.3.2 盆苗侵染实验第37-39页
    3.4 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第39-44页
        3.4.1 RPW8.1转基因株系中SA信号途径已被激活第39-40页
        3.4.2 P.infestans侵染后目的基因RPW8.1上调表达第40-41页
        3.4.3 P.infestans侵染后SA信号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升高第41-42页
        3.4.4 P.infestans侵染后ET信号途径被激活第42-44页
    3.5 讨论第44-47页
        3.5.1 RPW8.1转基因株系未获得对P infestans的抗性第44-45页
        3.5.2 CaMV35S组成型启动RPW8.1基因在P.infestans侵染后表达水平仍会继续上调第45页
        3.5.3 展望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附录第51-59页
    附录1:引物列表第51-52页
    附录2:植物转化方案第52-53页
    附录3:农杆菌三亲融合第53页
    附录4:CTAB法提取植物DNA第53-54页
    附录5:RNA提取方法第54页
    附录6:晚疫病菌培养、活化及孢子囊悬液收集方法第54-55页
    附录7: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第55-56页
    附录8:培养基及缓冲液配方第56-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有效参与初探
下一篇:拟南芥UF1、UF2与RGS1互作及TET6亚细胞定位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