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拟南芥UF1、UF2与RGS1互作及TET6亚细胞定位的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1 前言第10-24页
    1.1 拟南芥UF1与UF2的研究进展第10-13页
        1.1.1 拟南芥UF1的研究进展第10-11页
        1.1.2 拟南芥UF2的研究进展第11-13页
    1.2 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蛋白第13页
    1.3 拟南芥 RGS1第13-18页
        1.3.1 AtRGS1的结构第14-15页
        1.3.2 RGS-box第15-16页
        1.3.3 AtRGS1与糖信号第16-17页
        1.3.4 AtRGS1与盐胁迫第17页
        1.3.5 AtRGS1与脱落酸(ABA)信号第17-18页
    1.4 UF1、UF2可能通过与RGS1的互作参与糖信号途径第18-19页
    1.5 四次跨膜蛋白家族的研究进展第19-23页
        1.5.1 TET蛋白的结构特点第19-20页
        1.5.2 拟南芥中的TET第20-23页
    1.6 本实验的目的与意义第23-2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4-46页
    2.1 实验材料第24-26页
        2.1.1 植物材料第24页
        2.1.2 菌株与载体第24-25页
        2.1.3 主要工具酶与试剂第25页
        2.1.4 引物第25-26页
    2.2 实验方法第26-46页
        2.2.1 植物基因组DNA的粗提第26-27页
        2.2.2 植物总RNA的提取纯化与反转录第27-29页
            2.2.2.1 植物总RNA的提取及纯化第27-28页
            2.2.2.2 RNA反转录为cDNA第28-29页
        2.2.3 载体构建(Gateway系统)第29-35页
            2.2.3.1 PCR扩增目的片段第29-31页
            2.2.3.2 目的片段的纯化回收第31页
            2.2.3.3 平末端DNA片段加A尾第31页
            2.2.3.4 连接反应第31-32页
            2.2.3.5 重组质粒的筛选与鉴定第32-33页
            2.2.3.6 大肠杆菌质粒提取第33-35页
        2.2.4 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TOP10与BL21(DE3)(CaCl2法)第35页
        2.2.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TOP10与BL21(DE3)的转化第35-36页
        2.2.6 制备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细胞第36页
        2.2.7 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细胞的转化第36-37页
        2.2.8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第37-39页
        2.2.9 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第39-40页
        2.2.10 Pull down实验第40-43页
            2.2.10.1 目的蛋白诱导表达第40-41页
            2.2.10.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第41页
            2.2.10.3 可溶性蛋白的检测第41-42页
            2.2.10.4 蛋白的纯化第42页
            2.2.10.5 Pull down实验第42页
            2.2.10.6 Western Blot实验第42-43页
        2.2.11 野生型拟南芥的转化第43页
        2.2.12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与鉴定第43-44页
        2.2.13 ER-Tracker TM染料第44页
        2.2.14 荧光蛋白的荧光检测第44-4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6-64页
    3.1 拟南芥UF2与AtRGS1的互作研究第46-55页
        3.1.1 BiFC实验检验UF2与AtRGS1全长间的互作第46-48页
            3.1.1.1 BiFC载体的构建第46-47页
            3.1.1.2 BiFC检验UF2与AtRGS1间的互作第47-48页
        3.1.2 酵母双杂交、BiFC实验检验UF2与AtRGS1-box之间的相互作用第48-50页
            3.1.2.1 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第48页
            3.1.2.2 酵母双杂交实验检验UF2与AtRGS1-box间的互作第48-49页
            3.1.2.3 BiFC检验UF2与AtRGS1-box间的互作第49-50页
        3.1.3 Pull down实验检验UF2与AtRGS1-box之间的互作关系第50-54页
            3.1.3.1 载体的构建第50-51页
            3.1.3.2 GST-UF2以及His-AtRGS1-box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以及纯化第51-53页
            3.1.3.3 Pull down实验验证UF2与AtRGS1-box互作第53-54页
        3.1.4 酵母双杂交检验DUF1644与At RGS1-box之间的相互关系第54-55页
            3.1.4.1 酵母双杂交载体构建第54页
            3.1.4.2 酵母双杂交检验DUF1644与At RGS1-box间的互作第54-55页
    3.2 拟南芥UF1与AtRGS1的互作研究第55-61页
        3.2.1 BiFC检验UF1与AtRGS1之间的相互关系第55-57页
            3.2.1.1 BiFC载体构建第55页
            3.2.1.2 BiFC检验UF1与AtRGS1间的互作第55-57页
        3.2.2 酵母双杂交、BiFC实验检验UF1与AtRGS1-box之间的相互作用第57-60页
            3.2.2.1 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第57页
            3.2.2.2 酵母双杂交实验检验UF1与AtRGS1-box间的互作第57-58页
            3.2.2.3 BiFC检验UF1与AtRGS1-box间的互作第58-60页
        3.2.3 酵母双杂交检验DUF584与At RGS1-box之间的相互关系第60-61页
            3.2.3.1 酵母双杂交载体构建第60页
            3.2.3.2 酵母双杂交检验DUF584与At RGS1-box间的互作第60-61页
    3.3 AtTET6的亚细胞定位第61-64页
        3.3.1 拟南芥TET6在烟草表皮细胞中的瞬时表达第61-62页
        3.3.2 拟南芥TET6在拟南芥根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第62-64页
4 讨论第64-66页
5 结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广谱抗病基因RPW8.1转化马铃薯抗晚疫病菌的研究
下一篇:螺旋藻肽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