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9-1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第10-15页 |
(一) 低碳城镇化转型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二) 非正式制度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三) 简单评价 | 第14-15页 |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 主要内容 | 第17页 |
五、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一) 创新点 | 第17-18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低碳城镇化转型的非正式制度内在约束理论阐释 | 第19-26页 |
一、低碳城镇化转型的内涵与本质 | 第19-20页 |
(一) 低碳城镇化概念及其转型的内涵要求 | 第19页 |
(二) 低碳城镇化转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本质 | 第19-20页 |
二、非正式制度的概念及特性 | 第20-22页 |
(一) 非正式制度概念的界定 | 第20页 |
(二) 非正式制度的特性 | 第20-22页 |
三、非正式制度约束下低碳城镇化转型的分析框架 | 第22-26页 |
(一)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低碳城镇化转型的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二) 低碳城镇化转型的参与主体及主要行为领域 | 第23-24页 |
(三) 非正式制度对低碳城镇化转型的负面约束维度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政府非正式制度约束低碳城镇化转型的负面效应分析 | 第26-32页 |
一、家长本位政治文化约束低碳城镇化转型的负面效应 | 第26-28页 |
(一) 家长本位政治文化的形成根源及表现形式 | 第26页 |
(二) 家长本位文化约束下高碳城镇化模式的负面效应 | 第26-28页 |
(三) 典型案例——低碳试点城市昆明市政府大拆大建事件 | 第28页 |
二、中心为尊城市规划思想约束低碳城镇化转型的负面效应 | 第28-32页 |
(一) 中心为尊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根源及表现形式 | 第28-29页 |
(二) 中心为尊思想约束下高碳城市规划方式的负面效应 | 第29-30页 |
(三) 典型案例——北京通州低碳城镇化试点区的睡城反思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企业非正式制度约束低碳城镇化转型的负面效应分析 | 第32-37页 |
一、工业文明生产理念约束低碳城镇化转型的负面效应 | 第32-34页 |
(一) 工业文明生产理念的形成根源及表现形式 | 第32页 |
(二) 工业文明理念约束下高碳生产经营模式的负面效应 | 第32-33页 |
(三) 典型案例——浙江省制造业企业的低碳技术研发困境 | 第33-34页 |
二、伪装自利社会责任观念约束低碳城镇化转型的负面效应 | 第34-37页 |
(一) 伪装自利社会责任观念的形成根源及表现形式 | 第34-35页 |
(二) 伪装自利观念约束下高碳社会履责方式的负面效应 | 第35-36页 |
(三) 典型案例——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财政骗补事件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居民非正式制度约束低碳城镇化转型的负面效应分析 | 第37-43页 |
一、资本逻辑消费伦理约束低碳城镇化转型的负面效应 | 第37-39页 |
(一) 资本逻辑消费伦理的形成根源及表现形式 | 第37页 |
(二) 资本逻辑伦理约束下高碳生活消费模式的负面效应 | 第37-38页 |
(三) 典型案例——哈尔滨拆迁户获补后夸示性消费现象 | 第38-39页 |
二、看客过客社会参与意识约束低碳城镇化转型的负面效应 | 第39-43页 |
(一) 看客过客社会参与意识的形成根源及表现形式 | 第39-40页 |
(二) 看客过客意识约束下高碳社会参与方式的负面效应 | 第40-41页 |
(三) 典型案例——汉中市城乡结合部的垃圾围城之痛 | 第41-43页 |
第六章 约束低碳城镇化转型的非正式制度诱致性变迁建议 | 第43-48页 |
一、政府非正式制度诱致性变迁的建议 | 第43-45页 |
(一) 家长本位政治文化诱致性变迁的建议 | 第43-44页 |
(二) 中心为尊城市规划思想诱致性变迁的建议 | 第44-45页 |
二、企业非正式制度诱致性变迁的建议 | 第45-46页 |
(一) 工业文明生产理念诱致性变迁的建议 | 第45页 |
(二) 伪装自利社会责任观念诱致性变迁的建议 | 第45-46页 |
三、居民非正式制度诱致性变迁的建议 | 第46-48页 |
(一) 资本逻辑消费伦理诱致性变迁的建议 | 第46-47页 |
(二) 看客过客社会参与意识诱致性变迁的建议 | 第47-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主持的科研项目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