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金属,氨基酸分层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应用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7页
    1.1 化学修饰电极概述第13页
    1.2 化学修饰电极的分类第13-15页
        1.2.1 吸附法第13-14页
        1.2.2 共价键合法第14页
        1.2.3 聚合法第14-15页
    1.3 食品产业化学修饰电极的应用第15页
    1.4 药物分析领域化学修饰电极的作用第15-16页
    1.5 研究课题的提出第16-17页
第二章 仪器试剂以及修饰电极的制备第17-27页
    2.1 仪器第17页
    2.2 试剂第17页
    2.3 不同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第17-19页
    2.4 选取最佳修饰电极测定麝香草酚第19页
    2.5 银修饰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第19-20页
    2.6 银、L-半胱氨酸修饰电极的聚合循环伏安曲线第20-21页
    2.7 修饰电极的表征第21-27页
        2.7.1 PLC/Ag/GCE修饰电极的表征第21-22页
        2.7.2 PLC/Ni/GCE修饰电极的表征第22-24页
        2.7.3 不同修饰电极的阻抗分析第24-27页
第三章 L-半胱氨酸和银分层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对多巴胺的测定第27-38页
    3.1 引言第27页
    3.2 实验方法第2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7-37页
        3.3.1 银离子和L-半胱氨酸的光谱行为第27-28页
        3.3.2 DA在修饰电极上的循环伏安特性第28-29页
        3.3.3 测定底液酸度的影响第29-31页
        3.3.4 扫描速率的影响第31-33页
        3.3.5 测定电位和静置时间的选择第33页
        3.3.6 DA工作曲线第33-36页
        3.3.7 精密度和稳定性第36页
        3.3.8 干扰实验第36-37页
        3.3.9 样品分析第37页
    3.4 结论第37-38页
第四章 银、L-半胱氨酸分层修饰电极同时测定多巴胺和抗坏血酸第38-46页
    4.1 引言第38页
    4.2 实验方法第3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38-45页
        4.3.1 DA和AA在修饰电极上的循环伏安特性第38-40页
        4.3.2 底液酸度的影响第40-42页
        4.3.3 扫速影响第42-43页
        4.3.4 工作曲线第43-44页
        4.3.5 精密度和稳定性第44-45页
        4.3.6 干扰物质第45页
        4.3.7 样品分析第45页
    4.4 结论第45-46页
第五章 银、L-半胱氨酸分层修饰电极同时测定日落黄和柠檬黄第46-55页
    5.1 引言第46页
    5.2 实验方法第4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46-54页
        5.3.1 SY和TT在修饰电极上的循环伏安特性第46-48页
        5.3.2 底液酸度选取第48-49页
        5.3.3 SY吸附量的计算第49页
        5.3.4 TT扩散系数的计算第49-50页
        5.3.5 SY和TT的定量分析第50-53页
        5.3.6 精密度和稳定性第53页
        5.3.7 干扰离子第53页
        5.3.8 样品分析第53-54页
    5.4 结论第54-55页
第六章 L-半胱氨酸和镍分层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对黄岑苷的测定第55-63页
    6.1 引言第55页
    6.2 实验方法第5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55-62页
        6.3.1 黄岑苷循环伏安特性第55-56页
        6.3.2 底液酸度的影响第56-57页
        6.3.3 扫描速率的影响第57-58页
        6.3.4 黄岑苷静止时间的最佳选取第58-59页
        6.3.5 黄岑苷工作曲线、检出限第59-61页
        6.3.6 精密度和稳定性第61页
        6.3.7 干扰实验第61页
        6.3.8 样品分析第61-62页
    6.4 结论第62-63页
第七章 各类氨基酸和各类金属分层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对麝香草酚的测定第63-71页
    7.1 前言第63页
    7.2 实验部分第63-64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64-70页
        7.3.1 麝香草酚循环伏安特性第64页
        7.3.2 底液酸度的影响第64-65页
        7.3.3 扫描速率的影响第65-66页
        7.3.4 麝香草酚最佳测定条件第66页
        7.3.5 工作曲线,检出限第66-69页
        7.3.6 精密度和稳定性第69页
        7.3.7 干扰实验第69页
        7.3.8 样品分析第69-70页
    7.4 结论第70-71页
第八章 结论第71-73页
    8.1 方法小结第71页
    8.2 存在的问题第71页
    8.3 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2-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磁控溅射制备具有SiOC过渡层结构的类金刚石薄膜及其结构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赤峰市松山区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