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太东地区葡萄花油层储层评价及其油气分布控制作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21页 |
0.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页 |
0.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0.2.1 层序地层学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0.2.2 油水层识别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0.2.3 储层理论及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0.2.4 储层对油气分布控制作用研究现状 | 第17页 |
0.3 研究区勘探现状 | 第17-19页 |
0.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0.5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1-28页 |
1.1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第21-24页 |
1.2 区域地层及沉积分布特征 | 第24-28页 |
第二章 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 第28-33页 |
2.1 构造特征 | 第29-30页 |
2.2 构造发育史特征 | 第30-33页 |
第三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特征 | 第33-46页 |
3.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 第33-36页 |
3.1.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 第33-34页 |
3.1.2 高分辨率层序界面识别 | 第34-35页 |
3.1.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35-36页 |
3.2 体系域识别 | 第36-37页 |
3.2.1 低水位体系域 | 第36-37页 |
3.2.2 湖盆扩张体系域 | 第37页 |
3.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37-46页 |
3.3.1 沉积相类型 | 第37-41页 |
3.3.2 连井相特征 | 第41-42页 |
3.3.3 平面沉积相特征 | 第42-46页 |
第四章 储层发育特征 | 第46-55页 |
4.1 储层宏观发育特征 | 第46-50页 |
4.1.1 储层预测技术 | 第46-48页 |
4.1.2 储层平面展布特征 | 第48-50页 |
4.2 储层微观发育特征 | 第50-55页 |
4.2.1 储层岩石矿物学特征 | 第50-52页 |
4.2.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2-55页 |
第五章 储层有效厚度分布特征 | 第55-61页 |
5.1 油水层识别 | 第55-56页 |
5.2 储层有效厚度下限确定及分布特征 | 第56-61页 |
5.2.1 物性下限标准 | 第56-57页 |
5.2.2 有效厚度测井解释标准 | 第57-61页 |
第六章 储层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61-66页 |
6.1 油气藏类型及油水分布规律 | 第61-63页 |
6.1.1 油气藏类型 | 第61-63页 |
6.1.2 油水分布规律 | 第63页 |
6.2 储层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63-66页 |
6.2.1 储层沉积相类型控制油气分布 | 第63-65页 |
6.2.2 储层物性控制油井产量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