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山东省邹城市为例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农村人民调解制度概述 | 第14-21页 |
(一) 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涵义 | 第14页 |
(二) 人民调解制度的源起与发展 | 第14-16页 |
1. 传统社会中的民间调解 | 第14-16页 |
2. 人民调解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第16页 |
(三) 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特征与功能 | 第16-21页 |
1. 农村人民调解的特征 | 第17-18页 |
2. 农村人民调解的功能和价值 | 第18-21页 |
二、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现状——基于邹城市的分析 | 第21-28页 |
(一) 选取邹城市以及大束镇的理由 | 第21页 |
(二) 邹城市农村人民调解工作概况 | 第21-24页 |
1. 人民调解组织结构 | 第21-22页 |
2. 人民调解人员构成 | 第22页 |
3. 农村人民调解案件类型的变化 | 第22-24页 |
(三) 邹城市农村调解典型案例分析 | 第24-28页 |
三、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弱化及其成因 | 第28-35页 |
(一) 农村人民调解制度弱化的表现 | 第28-30页 |
1. 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虚化 | 第28页 |
2. 人民调解员工作效率偏低 | 第28-29页 |
3. 人民调解员结构不合理 | 第29-30页 |
4. 人民调解员应对能力不足 | 第30页 |
(二) 农村人民调解工作弱化的原因 | 第30-35页 |
1. 农村社会变迁动摇了调解的信赖与认同基础 | 第31页 |
2. 解纷渠道多样化对人民调解的挤压 | 第31-32页 |
3. 人民调解工作缺乏制度和物质保障 | 第32-33页 |
4. 人民调解协议执行效力缺失 | 第33-35页 |
四、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对策 | 第35-44页 |
(一) 强化农村人民调解制度必要性的认识 | 第35-37页 |
1. 农村人民调解有利于传统亲和睦邻观念的延续 | 第35页 |
2. 农村人民调解形式灵活,成本低廉 | 第35-36页 |
3. 农村人民调解可避免纠纷的扩大化 | 第36-37页 |
(二) 探索建立新形势下的农村人民调解制度 | 第37-44页 |
1. 探索成立农村人民调解协作区 | 第37-38页 |
2. 建立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 | 第38-40页 |
3. 推进农村人民调解信息化建设 | 第40-41页 |
4. 建立衔接联动机制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