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24-27页 |
1.4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第27-29页 |
第2章 扶贫的一般分析 | 第29-40页 |
2.1 贫困的内涵 | 第29-34页 |
2.1.1 贫困的基本界定 | 第29-32页 |
2.1.2 贫困的外延 | 第32-34页 |
2.2 贫困标准 | 第34-37页 |
2.2.1 贫困标准 | 第34-35页 |
2.2.2 国际贫困标准 | 第35-36页 |
2.2.3 我国贫困标准的不断完善 | 第36-37页 |
2.3 扶贫的主体与客体 | 第37-40页 |
2.3.1 政府 | 第37-38页 |
2.3.2 企业 | 第38页 |
2.3.3 非政府组织 | 第38-39页 |
2.3.4 贫困人口 | 第39-40页 |
第3章 反贫困理论的学术史考察 | 第40-66页 |
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 | 第40-53页 |
3.1.1 资本主义制度是贫困问题产生的症结所在 | 第40-42页 |
3.1.2 剩余价值规律导致无产阶级贫困化 | 第42-44页 |
3.1.3 劳动异化致使贫困问题具有普遍性 | 第44-46页 |
3.1.4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加剧贫困问题的严重性 | 第46-49页 |
3.1.5 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从制度上消除剥削与贫困 | 第49-51页 |
3.1.6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源头上遏制贫困 | 第51-53页 |
3.2 西方主要反贫困理论的学术史考察 | 第53-66页 |
3.2.1 马尔萨斯“抑制人口增长”反贫困理论 | 第53-56页 |
3.2.2“收入再分配”反贫困理论 | 第56-59页 |
3.2.3“涓滴效应”反贫困理论 | 第59-61页 |
3.2.4“赋权”反贫困理论 | 第61-63页 |
3.2.5“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 | 第63-66页 |
第4章 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演进历程 | 第66-85页 |
4.1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扶贫思想 | 第66-69页 |
4.2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扶贫思想 | 第69-75页 |
4.3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扶贫思想 | 第75-79页 |
4.4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扶贫思想 | 第79-85页 |
第5章 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政策演进与实效分析 | 第85-107页 |
5.1 以缓解极端贫困为主的输血救济扶贫起步阶段(1949-1977 年) | 第86-89页 |
5.2 以农村制度改革减少贫困的发展阶段(1978-1985 年) | 第89-94页 |
5.3 以贫困区域为主要对象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推进阶段(1986-1993年) | 第94-97页 |
5.4 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目标的“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 第97-101页 |
5.5 以巩固温饱成果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扶贫开发阶段(2001-2010) | 第101-107页 |
第6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与落实 | 第107-138页 |
6.1 精准扶贫概述 | 第107-125页 |
6.1.1 精准扶贫的提出背景 | 第107-109页 |
6.1.2 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历程 | 第109-117页 |
6.1.3 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 第117-118页 |
6.1.4 精准扶贫的内涵特征 | 第118-121页 |
6.1.5 精准扶贫的战略意义 | 第121-123页 |
6.1.6 精准扶贫实施成效分析 | 第123-125页 |
6.2 当前精准扶贫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及困境 | 第125-130页 |
6.2.1 贫困户识别偏离 | 第125-126页 |
6.2.2 帮扶资源投入失准 | 第126-127页 |
6.2.3 扶贫观念与精准扶贫工作脱节 | 第127-129页 |
6.2.4 扶贫干部能力不足责任缺位 | 第129-130页 |
6.3 进一步落实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 第130-138页 |
6.3.1 优化扶贫瞄准运行机制 | 第130-132页 |
6.3.2 提升精准施策与帮扶的效度 | 第132-133页 |
6.3.3 完善扶贫干部精准培训与选配机制 | 第133-134页 |
6.3.4 构建多维精准考核机制 | 第134-136页 |
6.3.5 构建多元主体贫困治理体系 | 第136-138页 |
结语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8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8-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