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引言 | 第17-2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7页 |
| 1.2 研究必要性 | 第17-20页 |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0-22页 |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5-39页 |
| 2.1 城区与郊区新城发展特征对比 | 第25-29页 |
| 2.1.1 城区发展的特征 | 第25-26页 |
| 2.1.2 郊区新城发展的特征 | 第26-27页 |
| 2.1.3 城区与郊区新城路网结构异同性分析 | 第27-29页 |
| 2.2 浮动车技术 | 第29-32页 |
| 2.2.1 浮动车技术的发展 | 第29-30页 |
| 2.2.2 浮动车技术的应用 | 第30-32页 |
| 2.3 交通拥堵评价参数 | 第32-36页 |
| 2.3.1 交通拥堵类型 | 第32-33页 |
| 2.3.2 交通拥堵评价的基本参数与指标 | 第33-3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 3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39-57页 |
| 3.1 研究所需数据与质量监控 | 第39-40页 |
| 3.2 浮动车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第40-44页 |
| 3.2.1 浮动车数据的采集和要求 | 第40-41页 |
| 3.2.2 浮动车数据的处理 | 第41-44页 |
| 3.3 拥堵强度感知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44-56页 |
| 3.3.1 拥堵强度感知调研方案设计 | 第44-48页 |
| 3.3.2 拥堵强度感知调研结果 | 第48-5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4 路段拥堵等级阈值的划分与检验 | 第57-71页 |
| 4.1 传统出租车与新能源出租车路段拥堵等级阈值一致性分析 | 第57-60页 |
| 4.2 远郊与近郊路段拥堵等级阈值一致性分析 | 第60-65页 |
| 4.3 基于参数估计的拥堵等级阈值检验 | 第65-68页 |
| 4.3.1 基于极大似然估计法的拥堵等级阈值检验 | 第65-67页 |
| 4.3.2 基于区间估计的拥堵等级阈值检验 | 第67-68页 |
| 4.4 城区与郊区路段拥堵等级阈值对比分析 | 第68-69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5 拥堵评价方法的建立 | 第71-115页 |
| 5.1 拥堵评价路段的选取 | 第71-98页 |
| 5.1.1 基于人口活动热力图的重点道路选取 | 第71-88页 |
| 5.1.2 基于空间覆盖率的拥堵评价道路选取 | 第88-98页 |
| 5.2 基于传回次数的拥堵评价时段选取 | 第98-107页 |
| 5.3 潮汐现象对时空特性筛选指标影响的分析 | 第107-110页 |
| 5.4 基于VKT权重的拥堵指数加权计算 | 第110-113页 |
| 5.4.1 拥堵评价时间粒度的确定 | 第110-112页 |
| 5.4.2 基于VKT权重的拥堵指数加权法 | 第112-113页 |
| 5.5 评价方法的建立 | 第113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 6 拥堵评价案例 | 第115-119页 |
| 6.1 案例一:通州区 | 第115-116页 |
| 6.2 案例二:昌平区 | 第116-117页 |
| 6.3 案例三:怀柔区 | 第117-118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 7.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119-120页 |
| 7.2 研究展望 | 第120-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 附录 拥堵强度感知调研表 | 第125-127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7-131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