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一、律师庭外言论的界定 | 第12-14页 |
(一) 律师庭外言论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 律师庭外言论内容的类型化 | 第13-14页 |
二、规制律师庭外言论的必要性 | 第14-21页 |
(一) 律师庭外言论的积极意义 | 第14-16页 |
1、促进审判公开、司法公正 | 第14-15页 |
2、提高司法机关的程序意识 | 第15-16页 |
(二) 律师庭外言论的贻害 | 第16-19页 |
1、存在干预司法活动的风险 | 第16-17页 |
2、侵犯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 第17-18页 |
3、律师庭外言论的贻害在我国诉讼程序之内难以消解 | 第18-19页 |
(三) 双面影响下的启示 | 第19-21页 |
三、律师庭外言论规制中的法益权衡 | 第21-25页 |
(一) 公众对于诉讼活动的知情权问题 | 第21页 |
(二) 律师言论自由的宪法限制问题 | 第21-22页 |
(三) 律师的谨慎义务和保密义务问题 | 第22-23页 |
(四) 当事人权益保障问题 | 第23-25页 |
四、律师庭外言论规制的两种模式:基于学界现有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一) 严格禁止模式 | 第25-26页 |
(二) 底线标准模式 | 第26页 |
(三) 律师庭外言论规制既有模式的弊端 | 第26-28页 |
1、诸多语境中律师庭外言论概念混淆 | 第26-27页 |
2、法理基础的缺陷 | 第27页 |
3、律师庭外言论的分类问题 | 第27-28页 |
五、规制律师庭外言论的分离规制模式:基于隔音空间理论的分析 | 第28-42页 |
(一) 隔音空间——分离规制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8-35页 |
1、隔音空间理论内核 | 第28-29页 |
2、隔音空间之于庭审程序的意义 | 第29-30页 |
3、诉讼法视阈下的隔音空间 | 第30-35页 |
(二) 隔音空间下的律师庭外言论规制的基本思路 | 第35页 |
(三) 分离规制模式下律师庭外言论的重新分类及规制方法 | 第35-40页 |
1、违反法律法规等强制性规范的律师庭外言论及其规制 | 第36页 |
2、触发相关律师民事法律责任的律师庭外言论及其规制 | 第36-38页 |
3、其他可能对隔音空间产生实质影响的律师庭外言论及其规制 | 第38-39页 |
4、不会对隔音空间产生实质影响的律师庭外言论 | 第39-40页 |
(四) 制度构想 | 第40-42页 |
六、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6-4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