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论文

双级伺服系统控制算法及仿真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3-19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1 双级驱动定位平台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2 双级驱动定位平台控制策略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3 控制器参数整定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及章节安排第17-19页
2 双级驱动伺服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第19-23页
    2.1 系统分析第19-20页
    2.2 总体结构设计第20-22页
        2.2.1 粗通道平台驱动结构设计第21页
        2.2.2 精通道平台驱动结构设计第21-22页
    2.3 本章小结第22-23页
3 基于直驱电机粗通道平台建模及仿真研究第23-49页
    3.1 直驱电机数学模型建立及控制策略研究第23-26页
        3.1.1 d-q坐标系下直驱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第23-25页
        3.1.2 i_d=0矢量控制第25-26页
    3.2 粗通道三环仿真模型建立第26-30页
        3.2.1 三闭环仿真模型建立第26-27页
        3.2.2 坐标变换模块第27页
        3.2.3 PWM逆变模块第27-29页
        3.2.4 直驱电机模块设计第29-30页
    3.3 三环控制算法研究第30-35页
        3.3.1 电流环控制算法及参数整定研究第30-31页
        3.3.2 速度环控制算法及参数整定研究第31页
        3.3.3 位置环控制算法及参数整定研究第31-35页
    3.4 自抗扰控制器(ADRC)第35-41页
        3.4.1 ADRC的提出及意义第35-36页
        3.4.2 自抗扰控制器设计第36-41页
    3.5 ADRC参数整定第41-43页
        3.5.1 TD参数整定第41-42页
        3.5.2 ESO参数整定第42页
        3.5.3 NLSEF参数整定第42-43页
    3.6 ADRC在粗通道位置环中的仿真研究第43-47页
        3.6.1 基于ADRC位置环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建立第43页
        3.6.2 ADRC与PID抗扰能力对比分析第43-47页
    3.7 本章小结第47-49页
4 基于快反镜系统的精通道平台建模与仿真研究第49-61页
    4.1 压电陶瓷驱动下的快反镜结构模型建立第49-55页
        4.1.1 压电陶瓷的性质第49页
        4.1.2 快速反射镜系统第49-51页
        4.1.3 快速反射镜选型第51-53页
        4.1.4 快反镜数学模型建立第53-55页
    4.2 复合控制第55-56页
    4.3 复合控制在精通道控制器中的应用第56-60页
        4.3.1 精通道仿真模型建立第56-57页
        4.3.2 仿真分析第57-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5 精通道控制器参数整定算法研究第61-73页
    5.1 复合参数整定法第61-65页
        5.1.1 二分法查找法第61-62页
        5.1.2 基于插值法查找第62-63页
        5.1.3 复合参数整定法效果分析第63-65页
    5.2 融合粒子群算法(FPSO)的提出第65-70页
        5.2.1 标准粒子群算法第66页
        5.2.2 遗传算法的引入第66-67页
        5.2.3 FPSO操作流程第67-68页
        5.2.4 运用经典函数测试FPSO性能第68-70页
    5.3 FPSO在精通道控制器参数整定中的应用第70-71页
    5.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6 双级伺服系统协调控制策略设计第73-83页
    6.1 协调控制模块设计第73-78页
        6.1.1 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第73-74页
        6.1.2 加权平均滤波算法第74-75页
        6.1.3 精通道渐变输出模块设计第75页
        6.1.4 协调控制策略第75-78页
    6.2 仿真分析第78-81页
        6.2.1 转台伺服系统性能指标第78页
        6.2.2 双级驱动伺服系统的仿真模型建立第78-79页
        6.2.3 实验结果分析第79-81页
    6.3 本章小结第81-83页
7 总结与展望第83-85页
    7.1 总结第83页
    7.2 展望第83-85页
致谢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附录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风速相关性及复杂地形的风电场旋转备用容量优化研究
下一篇:粘连字符验证码的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