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1 大豆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1.1 大豆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1.1 不定芽器官发生再生体系 | 第15-16页 |
1.1.2 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体系 | 第16-17页 |
1.2 大豆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1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 第17-18页 |
1.2.2 基因枪转化法 | 第18页 |
1.2.3 花粉管通道法 | 第18-19页 |
1.3 影响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的主要因素 | 第19-21页 |
1.3.1 农杆菌菌株侵染能力 | 第19页 |
1.3.2 大豆基因型 | 第19-20页 |
1.3.3 筛选剂的选择 | 第20页 |
1.3.4 添加剂的作用 | 第20-21页 |
1.4 大豆遗传转化的展望 | 第21页 |
2 植物耐铝毒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2.1 我国土壤铝毒现状 | 第21-22页 |
2.2 铝毒对植物的危害 | 第22-23页 |
2.2.1 铝对根部的影响 | 第22页 |
2.2.2 铝对质膜的影响 | 第22页 |
2.2.3 铝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 植物耐铝毒机制 | 第23-25页 |
2.3.1 植物耐铝毒的生理机制 | 第23页 |
2.3.2 植物耐铝毒的分子机制 | 第23-25页 |
3 STOP1锌指蛋白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3.1 植物C2H2锌指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第25-27页 |
3.2 STOP1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27页 |
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28页 |
5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大豆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 | 第30-44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30-3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1.2 供试载体及菌株 | 第30页 |
1.3 供试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30页 |
1.3.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页 |
1.3.2 主要激素和试剂 | 第30页 |
1.4 培养基 | 第30-31页 |
2 实验方法与试验设计 | 第31-34页 |
2.1 大豆的遗传转化步骤 | 第31-33页 |
2.1.1 大豆种子的消毒 | 第32页 |
2.1.2 大豆种子的吸胀 | 第32页 |
2.1.3 农杆菌的制备 | 第32页 |
2.1.4 外植体的制备与农杆菌侵染 | 第32页 |
2.1.5 共培养 | 第32页 |
2.1.6 丛生芽诱导 | 第32-33页 |
2.1.7 不定芽的伸长 | 第33页 |
2.1.8 幼苗生根 | 第33页 |
2.1.9 幼苗的移栽与驯化 | 第33页 |
2.1.10 GUS染色 | 第33页 |
2.2 相关影响因素试验设计 | 第33-34页 |
2.2.1 菌液浓度比较试验 | 第33-34页 |
2.2.2 发芽方式比较试验 | 第34页 |
2.2.3 重悬液CCM是否加入DTT比较试验 | 第34页 |
2.2.4 共培养时间比较试验 | 第34页 |
2.2.5 芽伸长阶段改变GA_3和IAA激素浓度的试验 | 第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3.1 菌液浓度对侵染效率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 发芽方式比较试验 | 第36-37页 |
3.3 重悬液CCM中DTT对侵染效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 共培养时间比较试验 | 第38-39页 |
3.5 不同GA_3和IAA激素浓度对不定芽伸长的影响 | 第39-40页 |
4 讨论 | 第40-44页 |
4.1 农杆菌浓度与侵染效率的关系 | 第40页 |
4.2 外植体制备方式的选择 | 第40-41页 |
4.3 抗氧化剂DTT与侵染效率的关系 | 第41页 |
4.4 共培养时间与侵染效率的关系 | 第41页 |
4.5 GA_3及IAA与不定芽伸长的关系 | 第41-44页 |
第三章 大豆耐铝毒候选基因GmSTOP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44-7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44页 |
1.2 菌株及质粒 | 第44页 |
1.3 试剂及酶类 | 第44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4-54页 |
2.1 胁迫处理及取样 | 第44-45页 |
2.2 总RNA提取与检测 | 第45页 |
2.3 cDNA的合成 | 第45页 |
2.4 大豆GmSTOP1基因的克隆 | 第45-48页 |
2.4.1 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45-47页 |
2.4.2 PCR扩增 | 第47页 |
2.4.3 胶回收 | 第47页 |
2.4.4 连接pMD19-T载体 | 第47-48页 |
2.4.5 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 | 第48页 |
2.4.6 阳性克隆鉴定及测序 | 第48页 |
2.5 GmSTOP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8页 |
2.6 GmSTOP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48-50页 |
2.6.1 载体的构建 | 第48-49页 |
2.6.2 拟南芥原生质体制备和pJIT166-GmSTOP1-GFP转化 | 第49页 |
2.6.3 制备基因枪轰击洋葱表皮观察GFP瞬时表达体系 | 第49-50页 |
2.7 GmSTOP1的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 | 第50-51页 |
2.8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1页 |
2.9 转化农杆菌EHA105 | 第51-52页 |
2.9.1 制备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51页 |
2.9.2 质粒DNA转化农杆菌 | 第51-52页 |
2.9.3 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52页 |
2.10 拟南芥转化 | 第52-53页 |
2.10.1 拟南芥种子的萌发 | 第52页 |
2.10.2 侵染用农杆菌菌液制备 | 第52-53页 |
2.10.3 花序法侵染拟南芥 | 第53页 |
2.11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和鉴定 | 第53页 |
2.12 转GmSTOP1拟南芥的功能研究 | 第53-54页 |
2.12.1 转基因拟南芥对铝胁迫的反应 | 第53页 |
2.12.2 转基因拟南芥对NaCl和甘露醇的反应 | 第53-5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4-67页 |
3.1 大豆GmSTOP1基因的克隆 | 第54-57页 |
3.1.1 GmSTOP1全长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4-55页 |
3.1.2 GmSTOP1基因的上游启动子分析 | 第55-56页 |
3.1.3 GmSTOP1蛋白的结构域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 | 第56-57页 |
3.2 GmSTOP1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57-59页 |
3.3 GmSTOP1在不同组织中的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59-60页 |
3.4 GmSTOP1在AlCl_3、ABA、NaCl和PEG胁迫处理下的荧光定量分析 | 第60-61页 |
3.5 GmSTOP1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1-62页 |
3.6 GmSTOP1基因功能的研究 | 第62-67页 |
3.6.1 转基因拟南芥的检测 | 第62-63页 |
3.6.2 转GmSTOP1基因拟南芥在铝胁迫下的表型分析 | 第63-65页 |
3.6.3 转GmSTOP1基因拟南芥在NaCl和甘露醇胁迫下的表型分析 | 第65-67页 |
4 讨论 | 第67-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4页 |
附录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页 |